人民网北京6月2日电 (记者毕磊)为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促进海水淡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沿海地区水资源安全,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印发《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专家表示,《行动计划》的发布,对海水淡化产业将产生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达到290万吨/日以上,新增海水淡化规模125万吨/日以上,其中沿海城市新增105万吨/日以上,海岛地区新增20万吨/日以上。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海水淡化利用的标准体系基本健全,政策机制更加完善。
《行动计划》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着力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一是提升海水淡化供水保障水平。沿海缺水地区要将海水淡化水作为生活补充水源、市政新增供水及重要应急备用水源,逐年提高海水淡化水在水资源中的配置比例,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城市和示范工程。二是扩大工业园区海水淡化利用规模。鼓励沿海地区工业园区和高耗水产业优先利用海水,建设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业园区。三是提高海岛及船舶用水保障能力。在海岛保护性开发基础上,适度超前布局建设海岛海水淡化设施,鼓励远洋渔船、海洋平台加装易维护海水淡化装置。四是拓展淡化利用技术应用领域。推广使用膜分离、能量回收等海水淡化技术,促进浓盐废水处理利用和污水资源化利用、苦咸水综合利用等。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脱盐生产淡水,是实现水资源利用的开源增量技术,可以增加淡水总量,且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可以保障沿海居民饮用水和工业锅炉补水等稳定供水。
据记者了解,我国海水淡化从1958年电渗析海水淡化开始,经过60多年几代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并逐步建立了我国海水淡化产业体系。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水淡化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大连、唐山、日照、舟山等沿海严重缺水城市和海岛地区着力推进海水淡化在石化、核电、钢铁等行业应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已经为缓解我国资源性缺水和水源性缺水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去年山东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的意见》,计划到2022年,全省海水淡化产能超过100万吨/日。据了解,已建成投产的青岛董家口海水淡化项目,售水价格为4.25元/立方米,已经与自来水生产成本相近。
青岛水务海淡科技公司百发海水淡化有限公司运营主管吴成志表示,海水淡化中成本中电力成本占比较多,很多人都认为海水淡化的成本较高,但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设备国产化程度提高、规模化应用以及产业链延伸,海水淡化制水成本不断下降,有些项目的高负荷供水时单位能耗已低于3.5度/吨。
资料显示,我国海水淡化主要用在工业领域,其次用在市政领域。我国海水淡化所产生的淡化水64%用于工业领域,其中36%用于电力、12.5%用于石油和化工、9.8%用于钢铁、其余5.7%用于其他高耗水工业领域;市政供水规模相对较小,占海水淡化总规模的36%。
另外,本次《行动计划》提出,提升海水淡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水平。强化技术研发,重点突破反渗透膜组件、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核心装备,逐步提高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条,做好海水淡化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工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服务能力,鼓励构建关键技术、核心材料、重要部件、整机装备和标准化等创新需求公共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