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意见》解读新闻发布会现场,2017年与2021年两张灌河口卫星监测对比照片引发广泛关注。照片显示,曾经的“褐红海水”恢复自然面貌,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10年的伪虎鲸重现灌河口,彰显连云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发展成效。
通讯员 闫伟 王从帅 周莹 扬子晚报记者 张洪 张凌飞
第一张照片
褐红色“大喇叭”太可怕
灌河口生态遭受毁灭性打击
2017年的卫星遥感照片显示,灌河口排进海里的水颜色呈现出褐红色,流入海域后形成喇叭口图形,扩散面积约260平方公里。这张照片,正是揭露了当年灌河口附近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着污染之痛。
灌河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从2005年开始,灌河口建立了三个化工园区——一个位于灌云县燕尾港,另外两个分别是距离燕尾港8公里和12公里的灌南县堆沟港和响水县陈家港附近。三个化工园区聚集的全部是从苏南、浙江等地搬迁而来的高污染化工企业,产品包括染料、农药、医药及中间体等。
灌云县的燕尾港位于灌河入海口,这里的不少化工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偷排废水废料,不仅给当地村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还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
2017年,央视财经频道就曾报道过该县临港产业园一些化工企业非法排污,给当地居民造成的伤害:地下水无法饮用,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被化工污水淹过的农田寸草不生,被化工废水污染的海域几乎捕捞不到鱼……“宁可毒死,不能穷死。”一时也成了当地老百姓对化工污染调侃的一句口头禅。其实多年来,对于这三个化工园区的污染问题,媒体报道、行政处罚从未断过。
2016年11月,中央第三环境保护督察组向江苏省反馈督察情况。督察发现,灌云县临港产业区化工集中区现有125家企业,全部为规划环评明确禁止、限制或严格控制的农药、染料、中间体类项目。连云港市灌云县临港产业区、灌南县化工产业园区企业违法排污问题突出,周边地表水污染严重,七圩闸和大咀大沟化学需氧量分别超过地表水Ⅳ类标准约50倍和8倍。
2017年4月,江苏省对外公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方案中明确指出通过健全地方环境法规和标准、有效落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完善环境司法联动机制、建立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大联合惩戒力度等措施,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促进环境守法成为常态。
第二张照片
“大喇叭”不见了
消失十几年的伪虎鲸回来了
在省生态环境厅公布的2021年灌河口卫星监测照片中,灌河口的海水颜色已经同周边海水融合起来了,褐红色的“大喇叭”没有了。
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海洋处相关负责人张晴告诉记者,近年,随着该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湾长制”工作的不断深入,港城地表水国考断面百分百达标,入海河流全面消除劣Ⅴ类,一批规模小、污染重、危险大的不达标企业陆续关停,灌河口近岸海域水质大幅改善,生物多样性恢复明显,几近绝迹的四鳃鲈鱼、消失十几年的伪虎鲸又出现在灌河口。
“2018年以来,我们分批、分阶段强力关闭59家化工企业,目标关闭企业‘两断三清’工作已经进入到扫尾阶段。”灌南化工园区党工委书记金耀介绍。灌南依法依规关闭不达标化工企业工作是连云港推进两灌化工园区整治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该市依法依规关闭不达标化工企业226家,其中“两灌”化工园区关闭退出企业达到70%以上,累计处理物料11万吨、固废15万吨。
在做好历史遗留问题解决的同时,两灌化工园区积极地推进园区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目前,服务化工园区的华能集中供热、光大环保年处理1万吨危废焚烧、2万吨柔性填埋、1万吨刚性填埋、智慧园区信息管理平台、公共管廊、胜海污水厂一级A提标改造工程、特勤消防站、封闭化管理等项目先后建成,3项安全环保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灌云县燕尾港镇副镇长邵冬冬介绍,未来,燕尾港镇将积极地同徐圩新区进行联动发展,做好徐圩新区大石化产业的后续产业承接,不断提升园区发展水平。
随着化工园集中整治推进,灌河口海洋生态不断改善。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连云港将继续坚持“优先保护,从严开发”,严格落实海洋生态补偿制度,实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积极探索沿海困难立地植树造林。深化“湾长制”建设,坚持陆海统筹、区域联动、协同治理,切实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发展绿色海洋经济,着力打造“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美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