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肺癌临床研究领域又传来好消息。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韩宝惠团队开展的临床研究项目“盐酸安罗替尼胶囊一线联合用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探索性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项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评估“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一线联合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验证了“去化疗”模式(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领域的疗效及安全性。
国产原研药联手激发新潜能
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患者的85%,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及抗血管生成药物等新治疗策略的兴起,晚期肺癌治疗成效持续提升。对于那些没有基因突变的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既往的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都是在化疗基础上进行的。因此,临床上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往往会降低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时间。为了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韩宝惠团队开始致力于探索一种更具安全性、耐受性、有效的新联合治疗模式。
“信迪利单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创新PD1抑制剂。“安罗替尼”是国产1.1类创新药,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单药获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适应症的多靶点抗血管生成口服药,已在2018年获批上市。基于这两项药物的优质疗效,韩宝惠团队大胆设想,创新设计了“国产免疫药+国产靶向药”强强联合的治疗思路,并牵头开展“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Ib期临床研究,首次提出“去化疗”理念的肺癌免疫治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模式。
此项研究从2018年9月开始首例患者入组,仅5个月就完成全部样本量入组。初步数据显示,该联合治疗模式的疗效和安全性令人惊喜。
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入组患者中,信迪利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达72.7%,即肿瘤缩小30%以上;疾病控制率(DCR)为100%,即没有患者的肿瘤出现进一步增大的情况;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15个月,12个月存活(OS)达95.5%。对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联合治疗效果,这些数据毫不逊色,部分指标还更胜一筹。此外,这一联合模式的安全性也是可圈可点,并未出现显著不良反应。研究证实,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PD-1免疫治疗,不仅取得了以往联合化疗的疗效水平,还能更好地改善肿瘤细胞生长的“土壤”环境,有效提升一线肺癌患者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实现了“去化疗”的目标。
晚期肺癌患者有了治疗新选择
“去化疗”治疗模式打破了国际惯用的治疗标准和思维模式。
未来,晚期肺癌患者将多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韩宝惠表示:“一线治疗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患者越早获得精准、有效的治疗,越能取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免疫治疗,显示出了极佳的安全性和疗效,取得了1+1>2的临床效果。这让我们看到了破解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手段局限困境的新方向,也看到了国产原研药物新的潜能,是非常具有前景的联合治疗策略。”
免去了化疗,患者不用再忍受痛苦的不良反应,也减少了因无法耐受而放弃治疗的情况。整个治疗过程更加便捷,大大提升了就诊效率和就医体验。治疗的有效率和有效时间明显延长,患者有了切实的获益。50岁的安徽患者汪先生目前已接受该治疗模式2年4个月,与普通人无异,每天仍能上半天班。“它让我避免了对化疗的恐惧,费用也更经济实惠,每个月不到5000元。”
目前,韩宝惠团队已在积极推进此项研究的II期试验,持续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此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同时,这项新技术也已启动相关的专利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