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分离3000公里的机器人可取水;50个机器人“跑全场”还能协作
■首席记者 徐晶卉
人形机器人落地, “大脑”在云端,“云脑”可指挥3000公里之外的机器人精准拿起一杯水;现代化商业综合体动辄几万平方米,面对自动扶梯及大量客流等复杂场景,多个机器人不仅能跑全场,更能协同合作……可以预见,即将开幕的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中,将有大批量机器人“参展选手”同台竞技。
昨天,记者先后探营两家机器人企业,由衷感到机器人已过了拼颜值的阶段,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成为企业的比拼焦点。
“云脑”可指挥3000公里外的机器人
走进达闼机器人的上海工厂,就仿佛进入了美剧 《西部世界》的场景——一座巨型高科技机器人工厂真实出现在眼前,几百台机器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最后的组装,随时准备踏上一线。达闼机器人公共事务经理朱正炎介绍,这里主要负责生产柔性关节等关键部件、完成机器人组装、进行机器人调试等,平时不对外开放。
在工厂的另一端,达闼研发的四代机器人依次排列,光看“腿型”就能分辨代际——第一代机器人的“脚”由底盘代替,目前已量产及大规模应用;第二代机器人改用四轮设计,有点像一辆小车;第三代机器人是四足机器人,可身负重担;而第四代机器人就是双足人形机器人,这也是达闼机器人的研发重点,期望能在2025年之前实现量产。为何聚焦双足人形机器人,朱正炎的解释很精妙:因为只有研发出和人一样的机器人,才能使用所有人类能使用的工具,“比如居家保姆烧饭、打扫卫生等,未来人们就可以租用人形机器人来完成,机器人甚至可以干穿针引线的精细活儿”。
机器人行业研发超前,但应用相对滞后,一大原因在于成本。以达闼研发的初代机器人为例,它一共有34个关节,约占总成本的70%,机器人要从实验室里走出来,关键零部件的降本增效非常重要。达闼联合创始人汪兵告诉记者,目前企业已研发出SCA智能柔性关节,可大大降低成本。
这家企业另一个引以为豪的关键技术在于 “云脑”。早在2015年,汪兵就创新提出 “云端机器人”架构,当时行业内大多数人都不看好,但随着5G技术的发展,云端大脑提供了机器人所需要的视觉、听觉和运动等人工智能能力,并传输给远端的机器人控制器。如今,用计算机搭一个云端机器人网络,指挥远在3000公里外的机器人拿一杯水,在5G状态下的时延可控制在30毫秒内。上交会期间,达闼将带着一批5G云端机器人亮相。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企业已将全球总部落地上海,去年3月,达闼项目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可以投入使用。汪兵透露,上海的超级工厂运行后,一年的智能柔性关节出货量可达到1000万台套,这一数字将超过目前的全球出货总量。
“机器人员工”能按顺序上下班
云绅智能今年将带着大天使智能服务机器人、小天使智能服务机器人、消杀防疫服务机器人亮相上交会。记者昨天在云绅机器人实验室里率先见到了它们:大天使智能服务机器人是旗舰产品,主要应用于商业中心、楼宇地产、展馆;消杀防疫服务机器人将在上交会首秀;小天使智能服务机器人体型娇小玲珑,它们共同组成了企业的“产品方阵”。
为何会是这样的产品组合,背后还有段故事:云绅智能是红星美凯龙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后者在全国拥有几百家商场。过去,商场采用引进品牌机器人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但都不满意。现在很多综合商业体动辄几万平方米,但几乎所有机器人都不能“满场跑”,而且不同机器人之间的交互也成了难题。
云绅智能就是在场景思维的“痛点”中破土而出,成为机器人行业的“专家型选手”。公司首席技术官史文华介绍,公司自主研发的“立体交通调度”系统,不仅能让机器人“满场跑”“上下楼”,还能解决机器人“员工”的协作问题。目前,爱琴海购物公园已经引入云绅智能的50台机器人“员工”,通过预设轨迹、云端协同让“机器人员工”按顺序上下班,较好解决了商场复杂场景下多个机器人协作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