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为切断病毒传播途径,一定要讲究精准、科学,如果大家做不到这点,就有可能出现过度消毒或消毒不到位的情况。当前,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形势较为平稳,家庭环境应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副主任沈瑾研究员,近日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这样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无论居家还是办公,消毒已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消毒剂也是每个家庭的必备清洁用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我们应如何正确选择消毒产品?使用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家中是否存在“过度消毒”的情况?
选择消毒剂,合法、有效且适合、安全很重要
面对市场上形式多样的消毒剂,如何选择才安全有效呢?沈瑾对记者表示,消毒剂按有效成分可分为醇类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含碘消毒剂等,按用途又可分为物体表面消毒剂、空气消毒剂、手消毒剂、皮肤消毒剂等。市售的合格消毒剂,在产品说明书中会标明消毒对象、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沈瑾建议,应根据消毒对象(如物体表面、衣物或手)的不同,来选择适宜的消毒剂,并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浓度、作用时间和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每类消毒剂所含化学成分不同,混合使用可能会影响消毒效果,甚至会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在选择消毒剂时,合法、有效且适合、安全,这三点很重要。”沈瑾强调说。
一是选择合法有效的消毒产品。合法是指产品由合法厂家生产,国产产品在说明书上要有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号,国外产品一定是在国外允许生产销售的;产品经过卫生安全评价并备案,且在有效期内,而且一定没有虚假宣传。
二是选择有效且适合的产品。用途不同,所选择的消毒剂也不同。比如,用于手消毒,可选醇类手消毒剂或季铵盐类手消毒剂;用于环境物体表面预防性消毒,可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或直接用有效的消毒湿巾。
三是选择安全的消毒剂,以保证对人体和物品的安全。有些消毒剂易燃易爆,或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对金属有腐蚀性,对织物有漂白和褪色作用等,要注意科学使用和安全存放。一旦使用不当,可能会破坏物品、损伤皮肤或产生其他健康风险。
含氯消毒剂,严禁与洁厕剂混合使用
沈瑾提醒,在家庭中正确使用消毒剂是关键,要做到精准、科学,切勿“过度消毒”。比如消毒剂使用不当可能会成为一些哮喘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酒精消毒不当极易引发火灾等。使用消毒剂时,要严格遵循产品使用说明书,按照说明书进行配制,一般现配现用,严禁超范围使用。
以84消毒液为例,如84消毒液标注有效氯含量为5%,需要配置成有效氯500 mg/L的消毒液,可按照1:100的比例进行稀释配制,即10 mL 84消毒液(原液)加1000 mL水即可。配制消毒液时需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
需要强调的是,含氯消毒剂严禁与洁厕剂混合使用,其与洁厕剂混合会产生有毒气体(氯气),刺激人体呼吸道而引发中毒。另外,酒精作为常见的醇类消毒剂,可用于较小物体表面的消毒,并不能用于空气和大面积喷洒消毒,使用时更要注意远离高温物体和明火。
普通家庭无需额外消毒,日常通风换气更重要
春暖花开,气温也日渐上升,且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比较平稳,家庭无疑似/确诊新冠肺炎病人时,居家一定要做好日常通风换气,环境以清洁为主,一般无需额外消毒。沈瑾称,户外空气质量较好时,早、中、晚均可通风,每次时间约15~30分钟。通风时间可视具体情况而定,对流较差的房间可适当延长开窗时间;温度适宜时,可适当延长开窗通风时间。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成员外出回家后,应及时进行手部的卫生清洗。如有儿童或孕妇、老年人等特殊家庭必须消毒时,首选物理消毒方式(如对餐具采用煮沸消毒等);无法选择物理消毒时,应选择刺激性较小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配置和使用时,尽量避免儿童或孕妇、老年人在场,消毒结束后要及时通风换气。
孕妇和儿童,尽量避免接触化学消毒剂
日常的个人卫生消毒,需要注意哪些呢?沈瑾强调,个人消毒主要是做好手卫生。手卫生包括洗手或手消毒两种措施。手上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及时洗手;手上没有可见污染物时,可选择洗手或手消毒。洗手应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指甲缝和指缝,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手消毒应选择合法有效的手消毒剂,取适量(按产品说明书,一般1mL~2mL)手消毒剂于掌心,双手揉搓,使其均匀涂抹至手的每个部位,揉搓消毒至干燥。
沈瑾建议,有以下4种情况务必做好手卫生:1.清洁操作前,如饮食前、加工制作食品饮料前、触摸口鼻和眼睛前、护理老年人和婴幼儿前等。2.污染操作后,如咳嗽、打喷嚏用手捂口鼻后、大小便后、护理病患后、触摸钱币后、接触或处理各种垃圾和污物后等。3.手部有明显污染物。4.传染病流行期间,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键等各类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后。
沈瑾特别提醒,孕妇和儿童应尽量避免接触化学消毒剂。如必须使用手消毒剂,应选择刺激性较小的有效手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