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钢铁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和路线图已基本明确。《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正在编制的《钢铁行业碳达峰及降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目前已形成修改完善稿,初步确定行业达峰目标和重点任务。
据相关人士透露,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初步定为: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到2030年,碳排放量较峰值降低30%,预计实现碳减排量4.2亿吨。
具体来看,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碳减排的4个节点为:2025年碳排放达峰;2030年,碳排放总量稳步下降;2035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60年前中国钢铁行业将深度脱碳。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是推动落实碳达峰综合目标的关键领域,是地方落实碳达峰的关键环节,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粗钢生产和消费国家,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一半以上,碳排放量占全球钢铁碳排放总量60%以上,约占我国总排放量的15%,钢铁减排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新创表示,钢铁行业碳达峰目标是,把有限的碳排放用足用好。碳中和目标是实现行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深度脱钩。
“从目前来看,钢铁低碳转型面临较大挑战。”李新创表示,从我国目前能源结构来看,高-转长流程工艺结构仍占主导地位,能源结构高碳化,煤、焦炭占能源投入近90%。经济可行的降碳空间有限,节能降碳边际成本日益上升。
此外,李新创还表示,一方面是钢材消费需求仍然高企,粗钢产量难降;另一方面,短期钢材消费预期的增强或进一步带动行业投资冲动,造成新一阶段的浪费。他表示,2020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7.5%,远高于制造业投资增速平均水平。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难度增大。
因此,从短期来看,降钢铁产量或是钢铁行业的首要课题。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表示,钢铁行业要努力在“十四五”期间提前实现碳达峰,要从钢铁产量特别是铁产量下降入手。
“严守不新增产能底线,严控粗钢产能增长是今年钢铁监管的着力点。”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相关部委将制定出台更加严格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一步规范产能管理。同时,实施产能产量双控,组织开展钢铁去产能回头看,并逐步研究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等为依据的产量约束机制。
《方案》对钢铁行业碳减排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给予了划定。据前述人士介绍,碳减排将主要通过废钢利用、原燃料优化、智能管控、产业协同、绿色物流、强化碳监管等多个方面进行。
实现的路径方面,上述人士透露,将从五个方面加以实现。推动绿色布局,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大绿色物流、推广全生命周期绿色产品;节能及提升能效,包括推广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提高余热自发电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优化用能及流程结构,包括原燃料结构优化、鼓励短流程电炉钢发展,提高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包括区域能源、资源整合,固废资源化利用、推动钢化联产;突破性低碳技术,制度建设和政策体系支撑,主要包括碳减排目标、碳市场、标准体系、技术创新、气候投融资、能力建设等。
另外,还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构建钢铁全过程信息化管控及评估平台,以创新驱动钢铁行业碳达峰、碳减排。
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建议,中国钢铁工业的流程结构应该在减量化发展的进程中作出调整。应该以全废钢电炉流程生产建筑用长材,替代中小高炉、转炉生产螺纹钢、线材等大宗产品,也就是要适当布局发展城市周边钢厂,利用城市矿山。李新创表示,应科学优化生产力布局,切实改变“北钢南运”的现象。他建议,在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等长流程工艺集中地,合理布局发展短流程炼钢。采取精料方针,稳定原料质量,优化配煤配矿,提高炼铁炉料球团矿配比,实现固体燃烧消耗进一步降低,随之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
骆铁军表示,应发挥好进出口调节作用,在保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同时,减少一般产品出口,增加钢坯、废钢等初级产品进口。推动低碳冶金等变革性技术研发,提高高强度钢材的应用。例如,研究推进四级以上螺纹钢的使用取代三级螺纹钢,减少用钢总量。
骆铁军说,中国钢铁已经到了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环保压力持续提高,进口原燃料价格居高不下,企业面临盈利水平下降风险。他建议,钢铁行业要继续眼睛向内,通过对标挖潜,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补齐短板,提升管理水平,应对国际国内新环境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