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生命周期很长,想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需要提早进行能源结构转型。移动源尤其是机动车,作为二氧化碳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其减排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碳达峰、碳中和能否实现。2020年,全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340亿吨,其中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10%至15%,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鉴于此,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机动车减排:
一是改变传统运输结构,由车运转向水运、铁运。以水运为例,一艘千吨级集装箱船舶的运量约相当于40辆大型卡车的运量,而油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卡车的十分之一。2019年我国提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二次两年更新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交通运输排放温室气体8.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其中道路运输占84.1%,是主要贡献者。目前运输方式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特别是在货运领域,公路承担了过多的中长距离货物及大宗货物运输,亟须改善。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近年来苏州市利用水网密布、河流众多、水运条件优越的优势,大力发展水运,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能耗省、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的优势,将水运作为支撑苏州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与2019年相比,苏州市2020年营运货车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4.5%和2.1%,港口生产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0.9%和13.1%,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二是加大机动车油耗的监管力度。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对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的监管强调的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如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以及颗粒物,而
忽视了二氧化碳的减排。数据表明,消耗1升汽油产生的尾气排放总量约2.5公斤左右,其中二氧化碳单一成分则会超过2.3公斤,但现行的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检测标准中,未将二氧化碳纳入标准进行检测。
二氧化碳是燃油燃烧后产生的,其排放量和机动车的油耗水平直接相关,油耗降低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今年2月,《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GB19578-2021)正式发布,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与以往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相比,百公里油耗将由约5.2L降至4L左右。仅此一个限值的调整,乘用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可下降约23%,这一标准发布实施对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督促车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严格按照限值要求生产乘用车。与此同时,加快制定货运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三是推动新能源车的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意义重大。目前我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的55%。但《中国移动源环境管理年报(2020)》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3.48亿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381.0万辆,占比仅1.1%。因此,仍需加大新能源车的推广力度,加快充电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出台相关激励政策,鼓励车主选择新能源车。
英国2020年11月宣布将力争在2030年前禁售汽油和柴油新车,2035年所有新售车辆都必须为零排放车辆;法国宣布2040年停止销售碳基化石燃料的汽车。我国可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制定燃油车逐步退出生产与使用领域的时间表,督促汽车生产企业加快转型。
◆郑兴春 陆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