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是红色的,能见度不到200米,坐在办公室依然要戴上口罩。”说起10天前的那场特大沙尘暴天气,巴雅尔用“不敢想象”4个字来形容。
巴雅尔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国有林场管理办公室主任,这是一位在毛乌素沙地工作逾30年的“治沙人”。
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地,三分之二在鄂尔多斯境内。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此前发布消息显示,经过多年努力,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四大沙地得到有效治理,林草植被大幅增加,生态整体改善。
“3月15日,中国12省区遭遇的这场沙尘暴天气,让我们感觉到治理沙漠需要久久为功,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巴雅尔认为,“3月15日那样的沙尘暴天气,只能算作一个特例,不可能是常态。”
在巴雅尔看来,当前在毛乌素沙地,如何做好植树造林依然是治沙重点。
记者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政府了解到,从3月12日起,当地各级部门已开始全面行动,截至目前当地已种植樟子松、油松等各类树木约5万亩,该旗全年的植树任务是14万亩。
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腹部的乌审旗为何如此强调植树?
中新网记者在采访中找到的答案是,“这里曾是内蒙古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旗县之一。”
巴雅尔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初期,因自然灾害、滥垦乱伐和过度放牧等原因,该旗强度沙化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40%,1980年,当地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度仅为7.2%和40%。
官方资料显示,在此背景下,从上世纪50年代起,乌审旗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和“以治沙为重点的农林水综合治理建设”等思路,组建了7处国营林场、治沙站和苗圃,40处社队林场,开启了以集体为主、国社并举的规模造林。
巴雅尔说,这一时期,乌审旗涌现出了以宝日勒岱、谷启祥为代表的治沙英雄,造就了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
20世纪80年代,乌审旗出台“谁造谁有,允许继承,长期不变”等政策,鼓励农牧民大力种树种草,治理荒沙,这期间涌现出了治沙劳模殷玉珍等人。
殷玉珍曾回忆说:“我一开始住的房子,每次沙尘暴来袭时,随时都有把小屋吞噬的危险。风停后,一家人才艰难地用铁锨把门口的沙一点一点挪开……”“现在通过治理,这里已变得绿树成荫,即便15日那场特大沙尘暴,这里也没有那么猛烈。”
来自乌审旗政府的最新消息显示,历经几代人的“绿色接力”,目前该旗建成千万元以上规模林沙企业3家,培育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鄂尔多斯市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示范社2家。
值得一提的是,该旗还先后荣获“中国全面小康生态文明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林业科技示范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
记者从鄂尔多斯市林草局获悉,近年来,当地官方在毛乌素沙地坚持增绿和提质并重成效明显,沙害基本消失。
当地一些民众透露,从4月下旬开始,毛乌素沙地的沙漠旅游、牧家乐等就会开启热火朝天局面,这一点与多年来的治沙密不可分。
在巴雅尔看来,“3月15日的这场特大沙尘暴告诉我们,治理沙漠需久久为功,我们一直在路上。”(完)记者 李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