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24日讯 2021年3月24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终结结核流行 自由健康呼吸。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传染病按危害程度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居于鼠疫、霍乱等甲类之后的乙类传染病名单中,曾令人谈及色变的“肺结核”赫然在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痨病”。“十痨九亡”,但这被称为“白色瘟疫”的肺结核却仅是结核菌病症侵害人体的冰山一角。
据相关医学资料显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常见症状多为全身不适、倦怠、乏力、容易烦躁、心悸、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轻度毒性和植物神经紊乱,严重情况会导致呼吸衰竭及死亡。人体中除了头发、指甲此两处血液不会经行的地方外,肝、肾、脑、淋巴结等其他器官都有可能被结核菌感染。其中,肺脏结核菌感染症状最为常见。结核病患者群体中约85%的人是肺结核患者,不治疗几乎不能自愈。肺结核初期感染症状为咳嗽咳痰,也因此极易使患者或医生误以为是“感冒”或“气管炎”而导致误诊。若较长时间低热,咳嗽、咳痰超过2周以上,同时没有打喷嚏、肌肉酸痛等感冒症状,就要警惕是否患有肺结核病,需尽早到专科医疗机构就诊。
那为何肺结核患者如此之众呢?多是因为结核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且易于在人体血液供应充足和含氧量高的地方生长。其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空气传染,主要是通过带有结核菌的呼吸道飞沫传染给健康人群;二是尘埃传染,如排菌肺结核病人随地吐痰,痰中水分蒸发后会产生带菌尘埃,若被健康人群吸入肺泡,则易造成感染;三是再生气溶胶传染,落在地面、物品上的结核菌随尘飞扬,也容易被人吸入肺泡从而感染。
再加之,结核病很难被传统检测方法确诊,且病毒潜伏期因人而异,更加大了发病初期应时就诊的难度。大部分感染者体内结核分支杆菌,可以处于静止状态持续存活,长期处于结核潜伏感染状态。艾滋病晚期、恶性淋巴瘤晚期等免疫缺陷患者,结核病潜伏期较短;多数抵抗力低下者结核病潜伏期三个月左右,有的患者可能在一年后抵抗力下降时才发病。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结核病看似在大众视野中逐渐式微,实则不然。这类可追溯至万年前的古老疾病,仍在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自1997年起,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发布一份全球结核病报告。据最新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有1000万人感染结核病,32%为女性,12%为15岁以下儿童,全球因结核死亡患者约141万。其中,中国新发患者数约83.3万,约占全球8.4%,居全球第三位。并且,数据显示,肺结核在中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仍排在第二位。足见,结核病对人体健康危害之大。
全球一年新增病例超千万的骇人数据背后,亦可见结核病防治需分秒必争且任重而道远。(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