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 僖
3月15日,一场强沙尘天气横扫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形成近10年强度最强、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专家分析称此次沙尘天气为“输入性”,并非常态,不过也再度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重要性的警钟。
而3月13日,随着一声开工令下,山东沿黄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开工的93个项目总投资4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52亿元,涵盖湿地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今年全国两会刚刚顺利结束之际,山东率先打开了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建设新篇章。
《证券日报》记者采访获悉,山东已于去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建成初具规模的黄河生态走廊,与此同时,还要突出培育科技创新策源地,构建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
打造黄河下游生态走廊
3月14日,《证券日报》记者驱车前往济南市黄河以北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前一天,山东沿黄九市一体打造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暨生态保护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现在的济南黄河北区域,已经拥有诸多生态保护项目和新动能落地项目。在黄河大道一期及有轨电车(预留)项目现场,《证券日报》记者看到现场施工车辆机器忙碌不已,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黄河大道途径的绿地国博城会展中心的个别场馆项目也于日前正式开建,探访当天,现场桩基单位施工同样如火如荼。
2020年,山东明确提出把黄河生态廊道建设纳入山东省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的重点行动,目标是2025年建成初具规模的黄河生态廊道。此次,山东沿黄九市奏响构筑绿色生态走廊的“黄河大合唱”,成为2021年阶段性发起的一次冲锋号。
《证券日报》记者从济宁市梁山县了解到,该地于3月13日集中开工的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湿地修复与生态保护工程占地4000亩,将重点实施黄河沿线湿地水系净化、水污染综合防治、生态渠道建设等重点工程,同时建设8.6公里绿色生态保护长廊和1260亩外围缓冲带。
作为黄河中下游唯一重要蓄滞洪区、南水北调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重要节点,东平湖经过近年来对标千岛湖、学习白洋淀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彻底清除12.6万亩网箱网围,全部清理447处环湖违法建筑,修复各类湿地2.4万亩,新增湿地2000亩等,目前东平湖的水生态环境已实现大幅改善。此次东平县再开工环湖防护林带及山体绿化提升一期项目。泰安市委副书记、东平县委书记曲锋接受采访时表示,该项目建成后,将新增森林面积2000余亩,对东平湖周边大气改善和水质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接下来山东将谋划实施一批既利生态、又促发展、更惠民生的生态工程,促进生态治理、防洪安全、景观提升、产业发展相统一。
构筑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
随后,《证券日报》记者从山东省发改委了解到,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将坚定走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突出构建绿色生态大走廊的同时,还要将其建设成为培育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加快打造一批创新平台,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吸引一批高端人才,着力构筑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
据介绍,目前山东省已开工建设济南科创城、黄河战略研究院、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超算云中心等重大支撑平台,并全力推进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南四湖流域生态修复保护、黄河口湿地生态修复与水系连通、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等重大项目。
其中,山东重工集团绿色智造产业城项目,是山东在推进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建设过程中,擎起的绿色智造、产业促生态发展的标杆。
《证券日报》记者从山东重工集团方面了解到,该项目将打造世界一流的百万辆整车整机产业集群,以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智能叉车项目、智能网联试车场项目及系列高端配套企业引进等为重点,大力应用绿色新技术,升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并将建设一座国际一流的产业新城。据介绍,产业城项目核心项目之一的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在2020年2月份开工,成为在疫情中山东省第一个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且项目仅用280天的时间,就实现了一期正式投产和首台车辆下线,创造了新时代的“重汽速度”。
而在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和科创大走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同时,山东还提出要突出搭建文化“两创”大平台,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
对此,山东大学生态学教授、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仁卿接受采访时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建设应因地制宜,与乡村振兴、黄河文化、生态旅游等紧密结合,调动更多主体的积极性,汇聚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