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并强调“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中央一号文件这一重要部署,在社会上尤其是种业界引发广泛关注。
为了端牢我们自己的饭碗,中央及时部署打好种业翻身仗,通过多项举措来捍卫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作为农业的“芯片”,对种业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打好种业翻身仗,种质资源保护、育种科研攻关、种业市场管理等种业全链条、各个环节都很重要。但关键和根本,还是种业的原始性创新。
为什么要强调原始创新?因为育种行业科研周期长,风险比较大,原始创新难,剽窃成果却容易。中国现在有持证种业企业7200多家,真正有原始创新能力的不多。有的种业企业把尚未推出市场,或者已推广的良种稍微改变一下性状,就当作新品种推广。这些行为一定程度上导致种子市场出现鱼龙混杂、以假乱真等现象。
种业市场上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一个种业界龙头企业花了十余年研发出的水稻优质不育系,被他人盗窃用于非法杂交改良了,结果原创育种专家以此孕育的品种还未进入市场,盗用者推出的非实质性改良品种已抢占了原创成果的市场。
此类事情并非个案,以水稻育种为例,原始创新耗费十多年时间获得的成果,与盗窃原始创新、仅需三四年时间完成的成果,商业价值几乎等价,并且都受法律和条例保护。因此,很多种子企业贴着其他企业的标签去销售种子,某个企业推出的一个品种,同时有143家公司贴着标签在市场售卖。
这种“合法盗版”带来的危害十分严重。从企业层面来说,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时间做育种研发,最后新品种还没推出市场,就已经被他人合法地侵权。长期下去,企业投入研发的激情、研发人员的创新激情,都会大打折扣。
从国家层面来说,这些“合法盗版”影响了行业源头创新研发动力,对种业的产业化发展、市场有序竞争都极为不利。这种现象在整个行业的持续蔓延,会从根本上动摇种业发展的根基,影响到国家现代种业发展,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羁绊。
如果大家都去做山寨,那么原创成果从何而来?“打好种业翻身仗”又从何说起?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就必须打掉这些创新路上的“拦路虎”,去除这些看似合法的“克隆羊”,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让原始创新始终激情澎湃。
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有效制止、严厉打击种业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
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奋斗,我国的农业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就。如今,世界种业正迎来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科技革命,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打击种业领域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保护创新主体种业原始创新的激情,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把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龙跃梅 俞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