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3月15日讯 (记者朱国旺 郭文培)业绩低迷、董事长被批、百元股价跌六成……连日来,防疫概念股正川股份“阴雨绵绵”。
多年业绩“伪稳”
3月10日,重庆正川医药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川股份”)披露《2020年年度报告》,公司业绩再次下滑。其中,实现营收50198.17万元,同比下降3.6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305.05万元,同比下降13.11%。
究其原因,正川股份表示,本期收入略有下降,主要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游医药行业除少数涉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产品供不应求外,大部分医药产品不同程度的受到医疗就诊受限,患者大幅减少、医药消费大幅降低等因素的影响,销售有所下降。
从产品结构变动来看,硼硅玻璃瓶(主要用于注射剂)下降较大,钠钙玻璃瓶(主要用于口服液)略有增加,与疫情造成的影响一致。其他产品同比增加较大,主要是开发化妆品市场,外购部分胶塞与自有产品进行配套销售引起。分地区看,国外方面因疫情原因订单大量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正川股份的业绩一直处于“伪稳定”状态。数据显示,2013—2020年,该公司营收4-5亿元不等;在净利方面,自2018年起,其归属净利润滚动环比增长连续三年为负值。
在年报中,正川股份介绍,公司从事药用玻璃管制瓶等药用包装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现为行业内药用玻璃管制瓶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不过,纵观正川股份近几日的各种“出彩”行为,其与“龙头企业”该有的样子相差甚远。
信披不实被批
就在披露年报的前两日,3月8日,因为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正川股份及公司时任董事长邓勇、董秘费世平被上交所通报批评。
记者了解到,该起通报事件缘于其2020年连续波动的股价——
2020年7月25日,因公司股价连续 3个交易日内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正川股份披露《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暨风险提示公告》(简称异动公告)说明:“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时隔五日,2020年7月30日,正川股份却披露公告称,拟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0500万元(含本数),相关方案已于7月29日经董事会、监事会审议通过。此外,其同日披露的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决议公告显示,公司已于7月24日发出了相关董事会、监事会会议通知,包括关于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方案等议案。
显而易见,在7月25日发布的异动公告,正川股份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但实际在该异动公告披露的前一日已发出审议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事项的会议通知,且仅间隔4天即披露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等重大事项。
上交所认为,上市公司在股价触及异常波动标准后,应当充分核实并披露可能导致异常波动的情形,包括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属于公司重要再融资事项。公司在7月25 日发布异动公告时,已经开始筹划该事项并拟提交董事会审议,但未依规核实并及时披露筹划情况、拟召开董事会审议相关方案等内容。公司相关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行为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有关规定。对此,对正川股份及时任董事长邓勇、时任董事会秘书费世平予以通报批评。
事实上,在信披方面,正川股份被通报的事例并非鲜例。2019年12月31日,由于随意变更研发费用归集口径导致研发费用虚增近千万元,费用报销不规范、财务入账不及时等原因,正川股份就被重庆监管局责令整改过。
百元股价跌六成
提及股价波动,正川股份异常“活跃”。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12月31日收盘报17.44元,到2020年8月4日盘中创下最高价108.00元,正川股份股价涨幅一度达到519.27%。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0年下半年,其先后9次因股票交易异常波动被问询。
为何会如此“活跃”呢?这得从新冠疫苗瓶说起。
疫苗的特殊性要求选择的包材为硼硅玻璃材质,主要是管制注射剂瓶(俗称西林瓶)和预灌封注射器。2020年5月,有谣言称我国新冠疫苗生产存在“瓶颈”。在疫苗瓶供不应求的传闻下,作为A股市场上仅有的两家拥有中硼硅玻璃包材药用批文的生产商之一,正川股份的股价“一路飙升”。不过,在正川股份数次发布的《股票交易异常波动有关事项的问询函的回复》中,正川股份并未接到相关疫苗瓶批量采购订单,防疫概念股由此形成。
记者了解到,正川股份一座中硼玻璃管产品窑炉处于建设阶段,未正式量产,目前公司仅通过外购中硼玻璃管生产中硼玻璃瓶。正川股份曾表示,中硼玻璃瓶在公司产品结构中占比较低。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即使公司短期内接到相关采购订单,预计采购数量也相对有限,实际产生效益有限,不会对公司经营成果产生重大影响。
时至今日,随着疫苗的上市,该公司百元股价大跌。3月12日收盘,报价39.20元/股,市值更是缩至59.27亿元。
着眼未来,随着国家推行一致性评价,药品选择包材进行的稳定性试验等则需要长时间的验证,正川股份自产中硼玻璃管未来能否用于疫苗仍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