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他们随身携带喇叭,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寻找有价值的废品,到傍晚时分,可能拉着比自己身高还高上几倍的货物到废品回收站。
目前,《安徽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在征求意见,《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垃圾分类的浪潮之下,“拾荒者”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进余朝风和王翠兰的废品回收站,在这里窥见变迁。
五辆车的更迭与回收站的“收编”
店门前的摩托三轮车上积了厚厚的一层灰,闲不下来的王翠兰并没有去清理,“过了正月,打算当废品卖了它”。
十几年前,老家在亳州的王翠兰和爱人余朝风来到合肥谋生活,起初在装修队里打下手,无意中他们发现,装修中废弃的铁、铝等,能卖个好价钱。“当时借钱买了一辆脚蹬三轮车,每天天不亮就出去,走街串巷吆喝,收废品咯、收废品哟。”50多岁的王翠兰个头不高、嗓门很大,“从来没想到,我来城里成了捡破烂儿的”。
王翠兰扫了一眼掉漆的三轮车,就扭头望向了一旁锃亮的大货车,“这是去年花了8万多块钱买的新车,也是我们的第四代车子,从脚蹬到电动、摩托,再到现在的大货车”。
车子在更新换代,废品回收站也在升级。
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重点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合肥市、铜陵市被纳入国家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拾荒者”的生活在那时埋下了改变的种子。
“王姐,小区里推行垃圾分类,我们把能卖的废品都放到可回收垃圾桶里了,能兑积分换东西。”老顾客的几句话,一下子让王翠兰落进了冰窟窿,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收到的废品数量明显下降,“来我这里卖废品的多是年纪大的人,他们很响应政府垃圾分类的号召。不管是提高收购价格,还是保证斤两,我这都没啥动静。”
屋漏偏逢连夜雨。因为白天要外出收废品,回收站的处理工作多是晚上进行,瓶瓶罐罐、钢筋泡沫各种物品的整理声,让附近的邻居有了意见,多次投诉,回收站多次关门整顿。
“好几次都想不干了,可是两个孩子都在上学咧。”前年夏天,咬牙坚持着的王翠兰终于等来了转机。
蜀山区城管局和废品回收公司“便利侠”的工作人员来到回收站,意图“收编”走街串巷的“拾荒者”,将传统的垃圾回收站转变成固定式回收服务站点,通过“固定站点+移动回收”“线上预约+线下即收”的双轨道模式,进而实现可回收物全品类的应收尽收。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王翠兰换上了统一的工作服,对站点进行了全面整理,印着“休宁路分拣站负责人:王翠兰”的店招牌子挂了起来,有统一标志的免费发放的线下收货三轮车也停在了门口,“这是第五代车子,居民在网上下单,我们就骑着这个车上门去回收”。
“目前,这样的分拣站共有35家。”蜀山区城管局垃圾分类监管中心主任吴松表示,打造区级综合分拣中心、社区分拣站、小区定点回收服务、人员上门服务的四级服务平台。其中,社区分拣站的工作人员完成二次分拣,将废品送到区分拣中心进行细分、压包、粗加工,随后,将可回收物送去纸厂、铸造厂等进行重复再利用,将有害垃圾送到政府指定的处理厂,大大提高了垃圾分类的效率。
“花样翻新”的包装与不断攀升的重量
压扁、整理、捆绑,不一小会,一堆纸盒就收好了,余朝风一手拎着纸盒一手撑着卡车边,跳了上去。
“从早上6点半到现在上午10点半,车厢里已经有一千多斤纸盒了。”余朝风一边整理一边说,“不管是从居民家里收来的,还是大家上门来卖的废品,我们都要先进行简单分类,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等,都得分类好。这车上现在都是纸张,也是易燃物品,要求日产日清,我每天傍晚7点多就开车将废品送到区分拣中心。”
话音未落,就有附近的居民高先起走了进来。“我住在轴承厂小区,今年70多岁了,这里是政府统一管理的,价格实在、称重正规。每个月家里积攒的废品都拿到这里卖。”高先起将自行车停下,卸下一捆纸箱、几个铁盒子,“自行车也卖了,旧了不好骑了,我上了年纪,现在坐公交、地铁更方便放心”。
王翠兰忙接过纸箱打开整理,“高大爷,你这纸盒子上画的是车厘子不”。
“过年嘛,家里小孩从网上买了不少高端水果回来,有车厘子、血橙、人参果,还有些我都没见过。”高大爷乐呵呵地回道。
余朝风也接过话茬:“这过完年之后,送纸盒子来的人不少哦。你看我脚下,有机牛奶、高端坚果、扫地机器人……要啥有啥,大家日子过得滋润,从我这回收站也能看出来。”聊得兴起,余朝风跳下卡车,领着记者走进了回收站的小院,“你看,除了网购的东西包装纸盒子多,我们这里还有很多新奇的小家电。这个好像是小烤箱,那上面是咖啡机。”
春节前后是传统的消费旺季,人们忙着采购各种年货,而在今年的年货市场上,创新升级产品成为消费热点,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品质、健康、绿色、智能的消费品更受市场欢迎。
花样翻新,重量也在增加。“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就我们这四五十平方米的废品站,每天能收1吨多的废品。刚来合肥那几年,只有几百斤。前两年,也就1000多斤。废品的数量越来越多。”王翠兰回忆起年前的一幕,“手机上‘便利侠’的线上预约响了,我按照预约时间到人家里,阳台上堆得都是快递盒子,外面纸盒、里面精品包装盒、商品盒子,小盒子套着中盒子再套着大盒子,我当天回来就跟小余说,这太浪费了。包得再好看,最后不还是来废品站,而且这包装都不便宜,东西肯定更贵了,不值当。我还是想呼吁大家别浪费,这垃圾分类不也提倡要减量化嘛!”
高先起在一边也点着头:“好商品不是靠包装‘包’出来的,减量化、简约式、以用为美的包装设计,才更符合现代人对于绿色生活方式的追求。”
“大爷,您说得对。您这边一共36.5元,我给您37元。”王翠兰调侃道,“纸盒多了,不过这自行车、玻璃制品是越来越少了,您送来的自行车是这个月的第一辆。”
长满老茧的双手与安家城市的笑容
“过年回老家了吗?”“响应政府号召,就地过年。我们在合肥已经买了房子,大年三十、初一、初二休息,初三就开门营业了。”
对于余朝风、王翠兰夫妇而言,这里挣的钱已经让老家的人“不敢想”了。“刚来合肥的时候,儿子才3岁,现在都19岁了,正在上高三。”进城十几年,余朝风还记得小时候,学校老师吓唬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收破烂、扫大街”。没想到的是,如今自己成为了“收破烂的人”,但与小时候老师说的不同,在垃圾分类的浪潮之下,自己成为了“正规军”的一员,成为了垃圾回收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以前卖废品都是给二道贩子,赚得不多,现在加入了‘便利侠’公司,直接卖到区里的分拣中心。”穿着印有公司标志的绿色冲锋衣,余朝风一边笑着说一边手里也没闲着,“政府关心俺们、老百姓也相信站点,还有年轻人在线上下单,废品量增多了,这收入看着它涨。去年,我们赚了二三十万元呢。”
幸福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无论冬夏秋冬,余朝风、王翠兰夫妇6点前就起床了,“6点半肯定已经在店里干活了,一直要忙到晚上七八点钟,我们没周末,但我们不怕吃苦。”伸出蒲扇一般、满是老茧的大手,余朝风拎起一麻袋饮料瓶子,摆放在了固定的位置上,“虽然赚得多了,但是要求也多了,垃圾分类要做好、做细,如果居民们送来的废品,里面混着有害垃圾,一定要分开。以前,我们是按照废品种类粗分类,现在是按照政府要求,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再利用,进行细分类。”
废品回收站,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都是肮脏的,其实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管好这“这个站”,事关城市精细化管理,事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站里看变化,可以看到社会治理的新实践,也可以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系上围裙,卷起衣袖,拧开水龙头,王翠兰利落地把菜薹和咸肉放入池中。“站里电磁炉、冰箱都有,我们平时中午就在这里吃饭。”余朝风笑着说,“这是租的店面,一个月3000多元的房租,每个月能回收三四十吨废品,我们在背后小区买了一套50多平方米、两室的房子,也算是合肥‘新市民’了。”
“小余,吃饭啦!”不到半个小时,简单的两菜一汤就做好了,饭菜上桌,王翠兰并不急着吃,而是拿出手机、打开短视频软件,“我喜欢拍,不管是吃饭还是收废品,好玩的好吃的,我都跟朋友们分享,这就是我们的新生活”。记者 何珂 本报见习记者 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