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治期间,中医药全面参与、中西医协同防治效果显著,成为中国抗疫的一大特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近一年多来,多省纷纷召开中医药大会,并在“十四五”规划的引领下,陆续出台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地方文件或行动方案,明确了未来中医药领域的发展方向、重点措施,并加快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苏庆民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国中医药发展势头良好,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十四五”期间,随着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的启动和各地中医药强省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医药将在部分省市形成特色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带来崭新局面。但同时指出,以西律中、传承不足仍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大障碍。
“补短板强弱项”将是发展主基调
《经济参考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成为中国抗疫的一大特色。您如何评价中医药发展现状?您认为“十四五”期间,中医药将主要在哪些方面取得高质量发展?
苏庆民:中医药整体发展现状很好,政策体系基本健全,管理体系基本理顺,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药质量与产业质量明显提高。中医药文化建设持续推进,国际影响持续扩大,中医药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特色和优势。
“十四五”将在不同层次构建中医药事业发展新格局,以国家发展规划为统领,空间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为支撑,由国家、省、市、县各级规划共同组成的国家规划体系,特别在医疗服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一带一路发展、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布局一批中医药专项规划,形成全方位发展格局。国家规划无疑将对各省市中医药行动计划产生重要引导与助推作用。
如果说“十三五”发展的主基调是“全面推进”,是“查漏补缺”,那么“十四五”的主基调就是“提质增效”,是“补短板强弱项”。
目前,“十四五”规划基本框架形成,初步在九大领域规划一系列任务目标,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项目,推动“十四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十四五”期间推动实施的国家中医医疗中心、区域医疗中心、传承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工程、中药材质量提升工程、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特色中医院建设、中西医结合示范项目等,将助推各省市中医药强省行动计划取得大发展、形成新格局。
《经济参考报》记者:您认为中医药发展有哪些近期目标?
苏庆民:当今,中医药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当前政策的重点,也是业界的共识。
我认为中医药发展的近期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国家中医疫病防控体系(包括科技支撑体系、临床防控体系);二是建立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三是建立两个体系,即中医药话语体系和标准体系,这两个体系如果不能尽快形成,短期内的临床疗效、科技创新、中药产业,依然还是“点”上的发展,很难形成“面”上的突破和可持续性发展。
“百舸争流”局面加快形成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一些地方的中医药强省行动方案中,您认为哪些具体措施将有效促进中医药发展?
苏庆民:近一年来,各省市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陆续出台了本省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成立了省市中医药发展领导小组,部分省委书记亲自披挂上阵担任组长或亲自主持发展大会,如山东省、四川省、江西省等,力度之大、决心之强前所未有。财政对中医药的投入显著提高,部分省市出台配套的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更是将发展中医药的措施具体化、指标目标数量化、任务分工落实到位,出实招、定目标,发展中医药真抓实干,真正做到了“以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勇于担当的务实行动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我个人认为,中医药强省行动方案的重点应该放在各省自身的短板和弱项上,并结合行业的短板弱项,从本省的优势上去行动、去贡献各省市的改革经验、发展成果,做出强省的全国示范。虽然部分省市出台的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召开的中医药发展大会、制定的中医药行动方案已经具有了地方特色,如江西省强力打造“中医看江西”的品牌、陕西省提出的发展“汉唐中医”“秦药”措施;山东省实施“三经传承”战略;上海市建设“中医药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打造“海派中医”品牌等,但是总体上感觉具有地方特点的突破性政策措施不多。
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中医药发展依然是阵地全面缺高地、布局全面缺突破。高地靠省市,突破在地方,政策要有“地方风味”,措施要出“特色菜”。近十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了百余项保障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系统而全面,但这些政策措施毕竟还是国家层面的,不能针对性地解决地方具体的问题,这就需要各省市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制定出符合地方特点的政策措施。
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从政策层面进一步细化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了“鼓励有条件、有实力、有意愿的地方先行一步,灵活运用地方规划、用地、价格、保险、融资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投入提高临床竞争力,打造中医药健康服务高地和学科、产业集聚区”;并放宽中医药领域的投融资政策等等。鼓励地方先行,目的即是加快建设区域中医药特色发展高地,这将为中医药强省行动计划送来春风、带来活力。
随着政策措施的落地,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投入的加大,各省市将在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建设、重大疾病治疗特色、满足群众中医药需求、产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使用培育、中医药文化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本省市优势,选择突破口,先行一步,创新省市发展特色,形成发展高地。“十四五”期间,随着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的启动和中医药强省行动计划的实施,中医药传承发展“百舸争流”的局面将加快形成,中医药特色发展在区域开花结果的新气象也将出现,在部分省市形成特色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带来崭新局面。
多方面发力破解发展难点
《经济参考报》记者:对中医药发展而言,目前还有哪些难点和短板尚未解决?如何克服?
苏庆民:中医药发展的难点便是“以西律中”的现状还没有改变,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譬如在标准体系方面,至今仍然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专业标准与评价标准,如:中医对疾病的认知、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标准等等。现行的标准多是西医药的标准,专业语境、过程方法与结果评价应用难以体现中医药理论与学科特征,既影响了中医药发展质量,也影响了中医药科技创新。
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按照中医中药理论体系、概念内涵、学术发展规律,调整不符合中医药概念内涵的各种专业标准,构建规范的中医中药学术体系;组织多学科人才加快构建符合中医药学方法论特点、学科概念特征、生命与健康认知特征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
当下,中医药发展的短板仍然是传承不足、创新乏力。传承不足主要表现在中医药原创理论体系传承薄弱,中医药理论思维、临床思维水平不高、思维西化,现有的中医药学术体系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学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的理论精髓。创新乏力体现在:一是没有建立起符合中医药学理论特点的方法学体系;二是科技创新平台水平不高;三是中医药特色人才质量不高。人才知识结构与中医药学内在知识体系之间存在差距,难以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取得原创性成果。
“补短板强弱项”还需要从多方面发力,一是加强政策引导,特别是在人才培养上要更加注重原创知识的传承、更加注重师承教育在特色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完善师承教育体系;在医疗服务上更加注重中医药理论方法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中的能力与水平,完善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二是加强中医中药研究方法的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学科特点的方法学体系;加强高层次人才对中医中药经典的学习,强化中医中药原创理论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中的指导,强化中医药理论思维在疾病诊疗中的指导,调整现有中医药理论体系概念内涵;三是加强投入,完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中医药国家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