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3日讯 (记者 施晓娟)几乎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零食。为了给孩子提供成长助力,不少家长喜欢为孩子购买一些标注为儿童专用的食品,包括一些营养补充产品,以此给孩子补充营养。然而,众多食品企业为了获取更大利润,开始从“儿童保健食品”上下功夫,市场上涌现出一批“儿童专用”的保健食品,随着营销愈发火爆,市场乱象丛生。
对此,业内专家指出,应从多层面完善儿童食品的产品生产标准,建立健全儿童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同时,专家告诉广大消费者,健康的儿童不是“补”出来的,只要坚持日常膳食平衡、多样,儿童的基本营养就能得到保证。
“儿童食品”尚无国标定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并无法律法规或国家标准对“儿童类食品”的适用年龄范围有确切定义,消费者只能从标签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中判定是否可供儿童食用。市场总体还处于依靠行业自律规范阶段,企业存在宣传、标识违规风险。与此同时,“儿童食品”因企业选择配料有自身产品定位要求,需求多体现在配料来源、无添加色素、防腐剂、味精等方面,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儿童食品”在价格方面为普通食品的10倍左右。
以“儿童保健食品”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国内市面上主要流通的保健食品确定可用于儿童的保健食品占整体31%左右。“儿童保健食品”所涉及的“保健功能”包括,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免疫力、辅助改善记忆、通便及缓解视疲劳为前5大保健功能;其中,“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功能”占儿童保健食品的50%,“增强免疫力功能”占29%。
理性看待儿童保健食品
不少家长担心孩子营养不足,或认为应该增强免疫力、改善记忆就给孩子服用某类保健食品,有的孩子甚至同时服用多种保健食品,这就造成因滥用保健食品导致儿童身体损伤的案例屡见不鲜。
对此,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法规事务部副部长卢友锋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指出,健康的儿童不是“补”出来的,是靠合理的膳食、均衡的营养、适度的运动、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习惯养出来的,只要坚持日常的膳食平衡、多样,儿童的基本营养是能保证的。
“儿童生长中有时检测出一些指标不正常,可以反映出一个阶段的喂养问题,‘缺什么、补什么’本身不错,但同时也要考虑缺的原因是什么,以及以后该如何预防,当儿童由于疾病、厌食或挑食等原因,导致机体营养不平衡时,需要补充一些必要的营养元素。”卢友锋表示。
完善生产标准 加强监管力度
“儿童保健食品”的市场乱象问题也在今年地方两会中得到了关注。河南省人大代表、信阳市胜利路学校校长吴黎霞建议,从多个层面完善儿童食品产品生产标准,建立健全儿童食品安全检测机制。对针对儿童设计的一些垃圾食品,应该直接取缔,加大监督和执法力度。同时,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学校周边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确保农村孩子食品安全。
近年来,国家对保健食品市场监管力度也在逐步加大。2019年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工作方案(2019-2021)》,提出要开展特殊食品监管专项行动,聚焦“一老一小”,加大对保健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的抽检力度。
2020年5月,中国副食流通协会等联合发布儿童零食标准《儿童零食通用要求》,对儿童零食营养健康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通用要求》对儿童零食的原料要求、营养成分、微生物指标、食品添加剂等做出了明确规定。
吴黎霞认为,企业应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善尽告知义务,明确标识产品食品添加剂;社会媒体需加大宣传,提高消费者辨别能力,并监督儿童食品生产企业谨慎使用食品添加剂。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