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近日,巴黎国际车展在凡尔赛门展览中心拉开帷幕。与以往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成为这届巴黎车展的主角,而参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中国电动车格外引人注目。
要知道,在之前每届车展上,中国汽车总体扮演的基本是“跑龙套”的角色。作为之前每届巴黎车展必参加的一名“铁粉”,我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这次能在巴黎获得一席之地深感欣慰。欣慰之余,笔者认为面对最早实现工业化的“老大陆”欧洲、工业齐全且强大的“新大陆”美国以及后起之秀的日本和韩国等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我们还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性看待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欧洲市场,尤其是该市场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市场扭曲度及其可持续性等关键指标。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数据。今年1-9月,中国汽车企业共出口211.7万辆,同比增长55.5%,超过2021年全年出口量。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若仅查看今年8月份数据,中国单月汽车出口量甚至位居世界第一。
其实,欧洲尤其是欧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存有越来越旺盛的内生需求和外生需求。首先,欧洲人的环保意识排在国际前列,这与欧洲大陆最早实现工业化、深受污染之苦也深知环保之益直接相关。其次,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汽车,都在冲击着传统燃油车时代的商业格局,欧洲更是在该领域走得最快的大陆之一。
接着,让我们看一下欧洲新能源市场的“扭曲度”。欧洲堪称全球能源转型最“激进”的地区之一。多年来,欧洲尤其是欧盟各国纷纷出台政策,不仅加大补贴和完善税制,同时提高相关的排放标准。诸多激励和处罚的举措和法规也在欧盟层面大力实施,欧盟各成员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被催化出来。今年6月份,欧洲议会更是通过禁燃议案,明确规定从2035年开始欧盟境内将全面禁售燃油车,此举进一步加速了欧洲汽车电动化的进程。
笔者认为,当下欧洲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膨胀,更多的还是基于“政策驱动”,而非“市场驱动”。因此,此种“政策驱动”能否长期维持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优势,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以北欧国家挪威为例,多年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和费用减免政策,使挪威政府去年出现34.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16亿元)的财政缺口。该国立法机构已启动一项提案,研究缩减对电动汽车税收减免的幅度。挪威是在绿色和新能源车领域走得比较快的国家,其他欧盟国家将来也可能效仿。这对主要基于目的国“政策驱动”而进入市场的部分中国新能源车企将是巨大的挑战。
诚然,这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颇为突出,但若从长计议,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还需确保与欧盟当地国家的同行企业利益分享,一些已有的成功案例可供其他车企效仿。例如,今年6月,国轩高科启动德国生产基地。该基地在并购博世集团德国哥廷根工厂的基础上,转型升级为动力电池制造,年产能达18吉瓦时。而宁德时代更是在德国图灵根州投资建设动力电池基地,预计2026年将实现年产能60吉瓦时。该项目将为宝马、戴姆勒和大众等汽车制造商提供电池,并为当地创造两千多个就业岗位。
考虑到欧、日、美等发达经济体汽车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的巨大投入,以及欧盟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逐步取消新能源汽车扶持和减免政策,或在必要时动用其擅长的产业钳制条规与壁垒,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欢欣鼓舞之际,也不可大意,还是要理性地看待其欧洲市场。(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及全球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