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京报贝壳财经
过去一个月,“绝命毒师”辛吉飞迅速出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达成30天抖音涨粉600万的成就后,辛吉飞并没有选择流量变现,而是随即注销抖音转战快手。
这种并不常见的举动让他的身上充满话题性,面对短视频平台潮涌般的流量,辛吉飞不断变换泳姿,变着法子继续向大家展现“科技与狠活”。
在他的视频里你可以看到:“不含牛奶的香精勾兑奶茶、用碎肉压制的科技牛排、自制酱油......
“海克斯科技、科技与狠活”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议论话题的同时,人们对于食品添加剂安全问题也蒙上了层层担忧。
一时间辛吉飞仿佛成为一种互联网上的标尺,但凡他直播中提过的食品都会被提上热搜。
每天靠外卖度日的同事小琨告诉我:“这几天买东西都会把包装翻转过来,仔细看背面的成分表,看到陌生的化合物名称就会莫名心头一紧。”
01
全民“打酱油”
辛吉飞的视频内容包罗整个食品行业,这次被卷进舆论风口浪尖的是万千中国家庭厨房必备的——酱油。
事件的起因要追溯到辛吉飞9月发布的一个视频。
视频中,辛吉飞用食用盐、味精、呈味核苷酸二钠、高浓酸酱油香精、焦糖色素等原料调制出了“丝毫没有豆子和黄豆的酱油”。
然后,辛吉飞用一瓶买到的酱油和他的自制“酱油”进行对比,表示:“后者品尝味道更浓更鲜”。
虽然辛吉飞遮盖了对比酱油的标识,全程也没有提到过任何酱油品牌,但是在评论区,很多网友点名“海天”。
对此,海天味业已经两度公开回应,调味品协会也紧随其后出面声援。
这次大家的讨论点主要围绕两件事:
一是海天酱油搞双标歧视,有网友曝出海天出口日本的零添加,而国内销售的却含多种添加剂。
二是大家对酱油产品中的防腐剂和添加剂是否合规存在疑虑?
对于第一点,海天方面明确否认“双标”。
9月30日晚,海天味业在其官方微信发布严正声明,称公司所有产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产品所含的食品添加剂符合国家标准以及法规要求。
中国调味品协会表示:“食品生产企业在我国境内的生产经营符合我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标准的规定,出口产品应符合出口国的法律法规及相应标准的规定或遵照双方认同签署的进出口贸易合同的技术条款。
可是一纸声明依然没能盖住网友们的质疑。
10月4日晚,海天味业再度回应此事,表示:“海天产品的内控标准要求大多都高于甚至远高于国家标准,同一品质的产品,国内国际的内控标准都一致。”
中国调味品协会给出的结论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02
0添加真的更健康吗?
关于第二点食品添加剂是否合规?是大家更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海天深陷舆论后,超市和市场里的酱油产品突然换上了“0添加”标签。
货架上的酱油好像一夜之间变得看起来更健康,但对于我们反对添加的是什么,多数消费者表述并不知情。
一位食品专家在网上发文:“理论上部分零添加的商品确实会更健康,但在商业社会很少有这样的产品,市面上的0添加标签产品中存在很大争议,比如“零添加”商品应该写明,零添加防腐剂、零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后面需要添加一个宾语,这样才是完整的表述,否则单纯只说零添加其实还是文字游戏。”
03
辛吉飞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多人认为辛吉飞的视频唤醒了消费者对于食品添加剂问题的关注有积极影响,不过也要看到带来的另一个负面问题。
一些人开始对食品添加剂“妖魔化”,几乎任何食品都会被冠以“科技与狠货”的武断评价。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食品安全科普专家、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告诉我们:“辛吉飞是视频本身存在猎奇和传播性强的特点,但其中的专业性值得考究,科普的方向更在于吸引流量,需要提升内容质量和科学性。”
“比如他视频中说的海天国外售卖的酱油配料表上没有食品添加剂,只有水、大豆、小麦、食盐等天然原料,而在中国售卖的除了天然原料之外还有食品添加剂。”
“这与客观事实存在较大出入,这种将国内外市场正常销售的不同等级、不同口味的产品进行简单对比,有失片面,没有秉持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开展舆论监督和引导消费的理念。”
“一些自媒体作者认为海天在日本销售的酱油没有食品添加剂,是因为日本的酱油标准要求高于我国的标准,这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日本酱油企业生产的产品,同样既有不含食品添加剂的酱油产品,也有添加食品添加剂如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甜菊糖苷、黄原胶、焦糖色、苯甲酸等的酱油,这些食品添加剂按规定限量在酱油中使用,是符合日本相关法规标准要求的,这样的产品在日本和我国市场以及亚马逊eBay等国际电商平台都有销售。”
王思露补充说:“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范围和限量值,都是经过科学研究及风险评估被证明安全可靠,企业按照标准规定生产的产品,不会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从某种角度看,辛吉飞的视频确实在快销短视频横行的年代,用一种颇有趣味的方式,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并关心自己食物背面的配料表。
但如果我们看过辛吉飞的视频,就将食品添加剂“妖魔化”,其实只是从一个极端跃至另一种极端。
消费者不仅要有食品安全意识,还要有食品安全知识去支撑。
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很容易生出一种天然的恐慌,也许只有全社会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才能让更多消费者正确看待食品添加剂。
同样地,消费者对食品健康知识的提升,也会反推食品生产企业将食品健康摆在更重要的位置。
记者:阎侠 撰文:杨一凡 校对:柳宝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