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6月6日讯(记者 郭文培) 2022年6月6日是第27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普遍眼健康,共筑‘睛’彩大健康”。当前,我国近视人群近7亿,近视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正是因为庞大的近视群体,市场上也不断涌现出如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等“视力保护产品”,不仅宣称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还声称消除弱视、治愈近视。那么,从医学角度看,这些产品真有奇效吗?效果又如何?
对此,北京医院眼科首席专家戴虹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其参与撰写的近视防控专家共识显示,当前,近视防控有且只有两种有效的调节方式。一种是户外运动,另一种则是OK镜和阿托品散瞳药物。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产品及服务均对近视防控及治疗无效。他特别指出,OK镜和阿托品散瞳药物也只是一定程度上阻止近视度数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具有作用。
戴虹提醒,市面上一些“视力保护产品”,商家在宣传时偷换概念,将调节视疲劳或者假性近视宣称为“近视治愈”,这误导了消费者。他强调,近视不可逆,因此近视不可治愈。
记者注意到,日前,中国消费者协会也对此发布消费提示称,市面上的护眼贴、明目膏、护眼仪、穴位按摩仪等“视力保护产品”,使用“康复”“恢复”“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近视克星”“度数修复”等表述,有的还列举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博取消费者的信任。这些广告宣传,大都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治疗近视很容易”的误解。同时,一些中药药敷、耳豆、足底刺激、训练仪器、按摩等针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康复干预产品和服务,以及苗医、针灸、特效眼镜等看似科学的治疗近视的方法,有些消费者在试用或者初次接受服务后,可能会有一些“效果”。有专家表示,它们都是通过放松神经肌肉来缓解因视疲劳而产生的一些症状,但近视依然存在。
对于近视治疗,成都视力保护与健康促进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视育互联网医院院长朱晋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所谓的“视力保护产品”大部分都以提升视力为目标。但事实上,近视如果讲疗效,不应只体现在视力提升方面,屈光度降低、近视眼眼轴变短、患者主观感受等都是参考因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