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本杀中,真凶被发现游戏就结束了,然而现实中对玩家的影响并不会随剧本杀的结束而立刻终止。“暴力、血腥的剧本内容更会对玩家产生较强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的辨别力较弱,在猎奇心理作用下,不良的剧本内容容易影响其现实生活,使其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
来源:法治周末
文 | 记者 孟伟
昏黄的灯光,几把古香古色的椅子,一张长桌,人手一份剧本,一个新的身份,一段沉浸式的演绎……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剧本杀的玩家们将要体验一段全新的人生故事。
近几年,“约本”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休闲交友的重要娱乐方式,其中不乏学生的身影。然而,剧本杀行业频频曝出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
4月1日,为规范剧本娱乐经营活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四部门起草了《文化和旅游部 公安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应急部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剧本娱乐经营活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除明确了备案机制外,还涉及针对未成年人的禁止内容。如,设置的场景不适宜未成年人的,应当在显著位置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除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外,剧本娱乐经营活动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业内人士表示,剧本杀行业“野蛮生长期”的时期即将结束,除行业自律外,纳入监管范围、规范化发展才是保持行业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未成年人参与度高
“西出玉门关外,有这样一座边陲小城……这里既是名副其实的三不管地区,又是土匪军火贩和情报商人们的乐园……”《孤城》的故事开始上演。
在这里,高一学生韩涵体验了考古队队员楼小兰的人生。在每个人交代了来孤城的原因后,玩家们开始互相试探,快速找到自己阵营中的人,并与不同阵营的人进行对抗。“看过很多谍战剧,不外乎几个派别,就瞎编了自己是军阀的人套取别人的情报。最后我所在的阵营获得了胜利。”
韩涵记得,当时DM(主持人)告诉他们,《孤城》是以1931年真实历史为背景的。在5个小时的游戏过后,她和小伙伴心里留下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先驱者的缅怀。就如剧本最后所说,“感谢在那个纠结的年代,作出正确选择的人们,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今天的古城不过是个游戏,今天的枪械只不过是道具”。
如今,剧本杀成了韩涵和同学休闲娱乐的首要选择。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已经和同学“开了5个本”。
比韩涵更早接触剧本杀的李佳已经是高端玩家了,从初一就开始接触剧本杀。他介绍自己属于“推土机”类型的玩家,一般只玩硬核推理类的本子,非常享受抽丝剥茧把真相推理出来所带来的成就感。“我比较擅长推理,玩《第七号嫌疑人》的时候,主持人复盘的时候说我的推理基本上都是对的。”
2021年4月,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年中国剧本杀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剧本杀已经成为线下主流娱乐方式之一。10岁至19岁城镇人口是剧本杀行业潜在消费人群。
今年1月11日,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青少年沉浸式娱乐方式与权益保护调研情况也印证了这一现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对近9000名青少年调查发现,“密室逃脱”剧本杀的知晓率高达79.3%,其中71.2%的人接触过。在近7000份知晓沉浸式游戏的样本中,表示喜欢玩的青年超过六成。
血腥暴力恐怖内容夹杂其中
剧本杀市场逐渐扩大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不少剧本里以暴力犯罪为由头充斥着残忍、暴力、低俗等内容,还有专门的恐怖主题的剧本。优质剧本内容的缺乏和商家良莠不齐,让一些教师和家长担忧中学生的价值观会受到影响。
李佳告诉法治周末记者,身边一些同学偏爱恐怖本,自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尝试过一次。“那次玩,房间里一片漆黑,放着诡异的背景音乐,桌子正中间有一个忽明忽暗的蜡烛。在搜证环节DM戴着一个鬼面具从一个柜子旁钻出来吓人,当时全屋的人都在尖叫。”李佳说,之后在选本时就会避开恐怖本。
2021年10月至12月,中国文化娱乐行业协会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进行了青少年沉浸式娱乐方式与权益保护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喜欢的剧本杀类型中,欢乐类占53.66%,情感类占49.81%,恐怖类占43.4%。
李佳还坦言,很多推理本里有很多作案手法比较血腥暴力,也包含一些黑社会、强奸、贩毒等情节。
上海的剧本杀店主张瑞介绍,现在很多初高中生玩剧本杀更倾向于恐怖本以及情感本,特别是恐怖本。“一群中学生在店里玩《二十二条校规》《闹鬼的地下室》类似的本子,整个店大厅灯都关着,DM还要去吓他们,然后就能听到他们的尖叫。”他听说,有人“真的被吓到,有了心理阴影”。
最早一批从事剧本杀行业的速博文创产品研发中心负责人陆寅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行业早期确实有很多剧本存在血腥暴力甚至色情内容。“这些打‘擦边球’博眼球、制造戏剧冲突是一种偷懒的行为。一些人不愿意在建立底层逻辑、玩家互动上花心思研究,而是简单粗暴地用戏剧冲突凸显剧情的碰撞性。这是不可取的。”
在陆寅看来,创作优质剧本需要具备强大的创作功底,需要建立底层逻辑和运算机制建立剧本的玩法和社交属性,通过剧情流程引导玩家的情绪。
北京外交学院教师孙禄认为,在剧本杀中,真凶被发现游戏就结束了,然而现实中对玩家的影响并不会随剧本杀的结束而立刻终止。“暴力、血腥的剧本内容更会对玩家产生较强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的辨别力较弱,在猎奇心理的作用下,不良的剧本内容容易影响其现实生活,使其出现焦虑、恐慌等情绪。”
青年剧作家向凯告诉法治周末记者,在演绎过程中接触不良信息,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价值观的形成有消极影响,可能会导致他们模仿剧本上的情节内容,对社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无法明确分清楚剧本和现实生活界限、差异的未成年人应尽量减少接触剧本杀的机会。
玩家年龄分层是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求助:高中生和初中生来店里玩剧本杀怎么办?”在某社交平台上,一名剧本杀的店主发帖求助,对于未成年人来玩剧本杀,能推荐给他们的剧本十分有限。该店主向法治周末记者表示,他们已经拒绝接未成年人玩家的订单了。
北京演绎说剧本杀店的负责人姚刚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我们在原则上不接未成年的单,除非是监护人在场的情况下。一般会给他们推荐一些历史类或家国情怀的剧本,比如《刺秦》,里面讲述了刺秦的前因后果,对学习历史有一定的帮助。”他认为,店铺对未成年人的引导非常重要。
据悉,剧本杀最初的受众是成年人,很多作者在创作初期默认是面向成年人的,因此市面上大多数剧本杀的脚本没有标注年龄限制。
行业经过“野蛮发展”过后,开始重视内容自审。
陆寅建议在剧本前期对其适用的年龄范围进行分级。目前他所在的机构从2020年就开始研发适用于未成年人的剧本杀。
陆寅称,抛开包含不良信息的内容外,由于未成年人的价值观、理解程度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成年人有一定的区别,而很多剧本的构建是站在成人的视角,未成年人难以共情。
“一般遇到13岁至16岁的学生玩剧本杀,会在成人剧本杀里挑选一些适合他们的。对于13岁以下的学生我们会推荐去我们的儿童剧本杀馆。”他介绍道,儿童剧本杀在研发前期设计上就会有明显的年龄分层,每两岁分一层,除了保障内容的安全性外,还要考虑儿童的理解、推理能力,针对不同年龄层设计不同的环节,更注重输出传统文化和历史。
除行业自律外,文化监管部门的介入,可能促使剧本分年龄层进入快车道。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剧本娱乐经营单位使用的剧本脚本应当设置适龄提示,标明适龄范围。同时提出,剧本娱乐经营单位要对剧本脚本以及表演、场景、道具、服饰等进行严格内容管理。
征求意见稿还要求,对于剧本内容的落地监管上实行备案管理。剧本娱乐经营单位应对所使用的剧本脚本名称、作者、简介、适龄范围等信息,通过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报经营场所所在地县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备案。新增剧本脚本应当自使用之日起三十个自然日内将剧本脚本的上述信息报原备案部门备案。
事实上,在此之前,已有地区出台剧本杀内容管控的规定。2022年1月,上海市文旅局发布《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管理暂行规定》,这是全国首份关于剧本杀的政府性规定,对剧本杀所使用的故事剧本、设定的故事情节不得含有的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针对部分产品内容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问题,也作出了相关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告诉法治周末记者,此举意味着令未成年人“上头”的剧本杀将迎来监管时代。
姚刚认为,实行备案管理是规范行业的重要一环,但店铺所使用的剧本数量较大,且常有新增脚本。他建议,以线上办理的方式提高备案效率和力度。
孙禄建议,剧本杀作为新兴的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迅速,对剧本杀内容的监管需要多方合力,文化监管部门与行业内部发挥合力作用。“文化监管部门明确相应的监管举措和标准,健全维权渠道;行业内部着力打造高品质剧本,脱离低俗文化,促进剧本杀市场内部高质量竞争。”
(韩涵、李佳、张瑞均为化名)
关键词: 剧本杀监管时代,如何更好地保护未成年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