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融融春光里,安徽省望江县漳湖镇,河水潺潺,道路整洁,一排排红顶农房静立两旁。镇上六合村村民万长久细数着变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自从村里安装了污水管网,下雨天再也不用为污水遍地发愁了。”这,只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部署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8%,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实现通硬化路,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
新起点,新作为。2021年12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正式启动。这个五年,如何为广大农民打造更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本报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
机 遇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具有后发优势
房前屋后、河沟池塘、村道沿线……今年1月,湖南省邵阳市双牌镇四龙村,到处都是“大扫除”的繁忙景象,这已是四龙村第16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三清一改”专项行动。随后举行的美丽庭院评比,更是营造出人人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
“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最基本的目标任务。”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司长李伟国介绍,2018年年底以来实施的村庄清洁行动,已在我国绝大多数村庄先后动员了4亿多人次参加,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迅速由点到面推开的重要抓手,也为下一步环境整治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沼气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沼科所”)团队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发布《中国农村人居环境发展报告(2021)》。该所所长王登山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的格局将成为重要机遇,“扩大内需规模,提高供给侧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对于农村地区来说,这个过程既蕴含巨大消费潜力,也将促进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两方面都将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这意味着,当前全国大部分行政村还未建设污水处理设备设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农村人居环境领域的‘蓝海’,具有后发优势。”王登山说。
他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相对城市生活污水来说,成分更简单,处理技术要求相对较低,适宜采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模式的村庄可以借鉴城市生活污水治理的成熟技术,减少试错成本,快速达到有效治理的目的。同时,村集体经济正逐步壮大,能更大限度保障设施正常运转和使用维护。此外,生态环保督察的常态化,将倒逼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农村黑臭水体问题。如今,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已被纳入规划进行统筹考虑,这类项目的建设和运维必将得到更多关注,此前存在的技术不适应、重建设轻管护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挑 战 运行管护机制不到位等问题突出
厕所粪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每项治理效果相互联系并产生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科学性的制度和实施方案对于提升治理效率、实现可持续治理至关重要。然而,从沼科所的调研情况看,一些地方前期整体设计有所不足,影响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建而不用、用而不管、管而缺钱”在许多已形成一定存量环境整治社区的地区,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为何出现了部分闲置设施?沼科所团队分析其原因:一是建设主体与运行主体衔接不畅。基层政府、村社组织、农户以及相关市场主体管护责任不清,这一问题在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上表现尤其明显。二是部分地区治理技术模式选择不当。有的地方在建设相关设施时,对资源禀赋、气候等因素考虑不全面,导致设施建成后无法使用或长时间闲置。三是部分设施选址不当。有个别村庄将村民小组的垃圾桶放置在离农户家一公里之外的地方,影响了使用效率。四是部分地区设施运维体系不健全。在后续维修等方面,责任主体缺失问题仍然存在。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表示,全国大部分地方虽然建了卫生厕所、垃圾处理站等基础设施,但运行管护机制不到位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影响到整治效果的可持续性。
此外,在资金、人力、土地、技术等要素保障能力上,目前也存在不足。沼科所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推进中,农村缺乏专业技术力量和技术支持,村里农民整体上对新技术新工艺的吸收能力不强,影响环境整治的政策宣传和项目实施。同时,目前我国一些偏远、干旱等特殊条件地区缺乏有针对性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技术产品,整体上看也缺乏支持农村粪污肥料化利用的末端检测手段和产品,部分适用性科技研发总体滞后。
对 策 针对薄弱环节把握主攻方向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而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实际出发探索有效模式、路径,无疑是下一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关键。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司长苏克敬指出,农村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生活污水治理应该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出发点,结合村庄规划,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人口集聚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集中或者分散处理设施等处理方式。要坚持规划先行,考虑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根据各地基础条件,区分轻重缓急,实事求是确定治理目标任务。
为此,王登山建议,针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薄弱领域,准确把握主攻方向:一是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的处置能力,二是构建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标准体系,三是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
同时,针对薄弱环节,推动关键技术攻坚和加大关键基础设施供给。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研发模式,鼓励各类研发机构发挥特长,针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等薄弱环节,从给排水、产品设备制造、技术选择、安全使用、能源回收、便捷利用设施、一体化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谋划,加快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并提升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长效的管护运行体系是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最好的巩固。吴晓指出,要落实地方政府和职责部门、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明确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权的归属,合理确定管护主体,“设施谁来管、哪个环节谁负责,都要分得清清楚楚”。
王登山则建议,建立专业的管护队伍,并探索引入工程质量保险。在生活垃圾治理方面,继续完善现有保洁制度,通过资源回收、积分制度等多种渠道对村庄保洁队伍进行补贴;在农村户厕管护方面,鼓励农户、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成立专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具体负责改后厕所维修维护、定期收运粪液粪渣,并进行资源无害化处理。
(本报记者 杨舒)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