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最难就业季”下,教育部再推促就业专项行动,要求高校校长书记“走出去”“请进来”,广泛拜访企业促就业。其中,新建的本科高校、高职、职业本科等,拜访的用人单位不得少于100家。“一把手”出马,能帮助化解高校就业难题吗?
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关键在于拓宽就业需求,“百企走访”的目的,就是向企业“推销”毕业生。高校“一把手”出马,亲自做“推销员”,要重视眼下的“订单”,更需要建立与企业的长期联系,了解企业(雇主)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评价,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做到“适销对路”,防止出现供需“两张皮”问题,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边是企业招人难。
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高职与职业本科院校专门提出拜访百家企业的要求,是有针对性的。从做好就业工作出发,高校必须主动出击,去走访企业,请企业到学校来开招聘会,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所有就业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学校,都会有一个“企业库(用人单位库)”,这个库里的企业,不只百家,而是有几百家之多,不但有大型国有企业,还有众多三资企业。真诚的“百企走访”要建立学校办学的企业“朋友圈”。
客观而言,地方本科,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最难的群体,一方面由于学校新建,企业并不了解,另一方面则由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不清晰,有的地方本科院校并不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以升学为导向办学。这些学校从学生进校时起,就教育学生要把考研作为毕业的出路,想以考研率确立学校的“江湖地位”。这貌似是一条既节省办学投入,又可快速提升的办学道路,学校围绕考研科目进行教学即可,把本科办为“高四”。就连高职院校近年来也出现重视“专升本”升学率的办学导向。
但严重的问题随之出现。今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是主力军。几乎所有学生都选择考研,但绝大部分考研学生落榜,不少地方本科院校考研“上岸”的学生比例只有10%左右,落榜的学生回过头来再就业,就难免仓促,而且由于接受的本科教育不完整,就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教育部在考研国家线公布后要求高校“一把手”拜访企业,是要求这些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关口,重视就业,只能应一时之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高校“一把手”走访企业,要了解真实的社会需求,转变学校办学理念,形成清晰的人才培养定位,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包括新建本科、职业本科在内,我国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应该举办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有了这样的办学定位,考研热和本科毕业生就难现象就会得到缓解;但遗憾的是,这些院校都想走“高大上”的办学路线,于是把学生都导向考研,推升学历高消费,学生的发展期待和社会的实际需求错位。
另外,对于毕业生就业,部分高校还存在重视毕业离校时的去向落实率,而忽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与事业发展的问题。这并不利于学校的长远办学。重视毕业生离校后的发展情况,了解企业(雇主)对本校毕业生的评价,可以跟踪发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作为调整专业设置,进行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同时,把校友作为重要的办学资源,通过校友,可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并积极扩大校友捐赠,用于学校提高办学质量。
就此而言,“百企走访”应是高校“一把手”的常态化工作。学校办学,不能关起门来,必须有开放的心态,要破除学校和企业间的壁垒,拓宽学校办学资源,让高校的人才培养紧密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