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建议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通过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合理创收
封面新闻记者 邵萌
“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需求很强,但存在的问题是传播‘活化’得还不够,要在内容上下功夫,让传统文化更生动、更出圈、更能吸引人。在路径上要多用新的媒介、新的传播方式。我认为这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2022年全国两会进行召开,长期关注中国文化建设的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会副主委、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今年他带来了两份提案:一是运用新媒体促进知识普及与传统文化传播,二是加强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的应用。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让张颐武感慨不已——报告中专门提到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还提到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档案等事业,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等内容。“确实能感受到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
理性看待直播打赏
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通过短视频等平台合理创收
近年来,短视频、直播平台的优质知识内容供给日益充分,形成“知识普惠”效应。以公开数据为例,截至2021年12月,抖音知识视频累计播放量超6.6万亿、点赞超1462亿、评论超100亿、分享超83亿,大众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知识获取成为常态。
“传统文化内容广受短视频、直播观众欢迎。”张颐武说,以“李子柒”等一批青年文化传播者为代表,“国风田园”、古建筑、传统戏剧等内容屡屡“破圈”,助力培育青少年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文化自信。
张颐武认为,应鼓励各领域专家、学者在短视频平台开展科普,将已有人才优势有效吸纳为新媒体知识普及工作的人才库,提升优质知识传播者在网绝对数量。
他同时建议,举办新媒体知识传播技能培训,鼓励人才资源向相应工作倾斜。此外,设置知识科普、传统文化传播专项,提升社会、公众对相关议题的重视。除传统“开学第一课”等,可在国家层面设立“自然科学周”“人文科学周”“传统文化月”等,一方面能加强某一专业领域专家联动;另一方面可邀名校名师开课直播,通过网络传递到优质师资缺失地带,促进乡村教育发展。
张颐武还建议,允许、支持科教文艺工作者利用短视频及直播平台合理创收,激励优质内容。在他看来,促进优质知识与传统文化传播,需要高素质人才承担重任。以适当物质条件调动人才积极性,能有效支撑这项工作的发展。
“直播打赏其实也可以很正面,实际上同知识付费类似。”他表示,直播打赏确实存在负面因素,包括有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等。建议加强监管,督促平台履责,加强对公众宣传和引导等。
推动文物数字化创新
加强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的应用
中国现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世界遗产,1.08亿件国有可移动文物。
张颐武认为,近年来文物文博行业面临两个严峻问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有些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文化遗产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手段亟需加强。另一方面,疫情以来线下博物馆大量关闭,文化遗产传播和服务受限,这为文物数字化创新带来重大机遇和挑战。
张颐武长期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在将新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方面做过大量调研。他表示,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有非常大的作用,但两者结合程度还不高,线下博物馆关闭时传播会受限,文物数字化其实是很大的解决方案,对传播传统文化有很大意义。
他建议,加强数字技术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应用。运用新兴信息采集手段,如航空立体测图技术、无人机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三维激光扫描重建技术等,实现文化遗产动态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动态分析比对弥补人工监测不足。通过虚拟交互实现文物修复虚实融合,为高难度文物修复提供新的落地模式。最终实现空天地一体化通导和观测网络搭建,构建文化遗产监管一张图,让主管部门动态掌握文物现状和变化。
谈及推进“区块链+”在文物文博领域深度运用,他指出,由于不同文博机构数字化规模、技术标准和进展程度等差异很大,要保障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建设,很需要区块链这样的通用技术支持文博领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我国区块链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已相对其他国家更完善,算法自主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区块链在文物文博领域创新实践已形成行业规模,比如数字藏品已成为激活传统文化、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载体,通过这种新兴文化产品形式及互联网触达能力,让更多年轻人接触、熟悉并更加了解传统文化。”
张颐武说,作为政协委员,身上肩负着一份责任。“今后会多调研,多发现问题,多做工作,为传统文化传播,为文化遗产保护等尽到应尽的责任。”
关键词: 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