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冬奥会比赛正酣,冰雪运动热浪下却埋伏着骨折隐忧。而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骨折发生率提高也成为一种趋势。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4~2018年,调查范围内,股骨骨折和多部位骨折的出院人数由21万人上升至42万人,复合增长率为17.95%。
这让“钢板”“钢钉”拥有广阔市场,也成为集采的理想标的。2月9日,京津冀“3+N”联盟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集采官宣,预计在3月初结束,涉及接骨板及配套螺钉、髓内钉及配件、中空(空心)螺钉等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
此前,河南十二省联盟、山东淄博七市联盟等曾对其进行集采,产品最大降幅均超过90%。面对新一轮强力砍价,新一轮集采又将如何搅动市场?集采利空的背景下,骨科耗材企业向何处发力?
2021年11月,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关于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工作的通知》,要求相关企业开展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信息集中维护,被视作骨科高值耗材集采的又一风向标。
时隔3个月,集采文件正式官宣。昨日(2月9日),京津冀“3+N”联盟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带量采购文件出炉,本次集中带量采购,品种为接骨板及配套螺钉、髓内钉及配件、中空(空心)螺钉等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
其中,接骨板与配套螺钉组成系统,髓内钉与其配件组成系统,共分为普通接骨板系统、锁定加压接骨板系统(含万向)和髓内钉系统三个采购包。
这不是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首次进入集采视野。2020年11月,山东淄博七市联盟完成带量采购。据《齐鲁晚报》报道,其中骨科创伤类产品平均降幅67.3%,其中单个产品最大降幅达94%。
2021年5月,河南12省联盟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出炉,参与投标的89家企业中,国内企业占比超过85%,最终71家企业的147个代表品拟中选产品,平均降幅为88.65%,最高降幅95.78%。
文件显示,本次集采联动河南等十二省骨科创伤类医用耗材联盟带量采购价格,通过购销双方互相选择,确定中选产品,按照带量分包,实行带量联动采购。
据河南省医保局2021年11月1日公布的资料,河南12省联盟集采中,普通接骨板系统价格从平均4683元左右下降至606元左右,平均降幅87.05%;锁定(万向)加压接骨板系统价格从平均9360元左右下降至987元左右,平均降幅89.45%;髓内钉系统价格从平均11687元左右下降至1271元左右,平均降幅89.12%。
而京津翼“3+N”联盟集采文件提到,在河南联盟中选的产品,以其在河南联盟公布的中选后供应产品清单中公布的中选价格为供应价格上限。这意味着相关产品价格或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下调。
从流程上看,目前申报企业可登录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明确供应区域、确定拟供应产品、填报拟供应价格,2月15日到2月17日确定拟供应价格,2月18日到2月28日确定意向采购量,3月2日到3月3日申报企业对产品报价,采购意向确认就从3月3日开始到3月6日,随后签订供货协议。
骨科疾病主要分为创伤外科、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三类,截至2019年,我国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为29.80%、28.23%和27.77%,各细分领域市场份额较为接近,合计市场份额占比超过85%。
其中,创伤外科占据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市场最大份额,排除年龄因素,该类骨科疾病与事故发生率相关,是骨科手术中最普遍且基础的一类,国产化率高达70%。
根据米内网、标点信息,预计到2024年国内创伤市场规模将达到170亿元,2019年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3.15%,继续保持较高速的增长。
从市场格局看,2018年,创伤植入类市场份额排名前五的企业分别是强生(14.9%)、史赛克(8.4%)、大博医疗(5.8%)、威高骨科(5.5%)及美敦力(5.3%)。
其中,大博医疗(002901.SZ)和威高骨科(688161.SH)是国产骨科创伤类耗材的市场佼佼者。2021年上半年,大博医疗创伤类产品营业收入为5.27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62.22%;威高骨科创伤类产品销售收入3.11亿元,收入占比28.40%。
在河南十二省联盟集采中,大博医疗、威高骨科、天津正天等国产大品牌几乎全部中选,进口品牌施乐辉、捷迈邦美也在中选之列,可以看出业内企业对集采的参与积极度不低。
对于京津冀“3+N”联盟集采,威高骨科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集采降价的同时,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提升,目前公司还没有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需要后续再看。未来公司如果在产品布局上有较大调整,会按照要求提前披露。
有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外资企业为了维持骨科创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排除大力降价的可能,同时集采势必缩小骨科创伤类耗材的市场盘子,行业的发展逻辑将受到影响。不过,强者恒强,市场集中度提高仍是未来趋势。
而在高值耗材集采常态化的大环境下,记者注意到许多企业开始布局骨科手术机器人。据记者梳理,目前我国的天智航(688277.SH)、微创医疗(00853.HK)等,以及国外的美敦力、史赛克、捷迈邦美等众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领域,但多处于初级阶段。(实习生徐茂楠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