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占悦
“把绿水青山放在心中”,这是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柏国强10年来履职的准则,几乎每份提案都聚焦“绿色生态”。从最早的“将低碳理念融入世博会”,到“推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社会共治”,再到“建设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园”,他以环境领域为原点,向外发散思维,形成一篇篇专业度强、“跨前一步”的提案。
今年上海两会上,他继续为绿色低碳话题“加码”,拟递交《发挥上海的优势,推动绿色低碳新赛道》的提案。希望结合上海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既“优势互补”又打造“辐射效应”,助力上海绿色低碳发展,同时带动绿色低碳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研究环境保护,每年有一半时间“在路上”
去年上海两会上,柏国强递交了《关于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下要下好绿色低碳环保产业发展先手棋的建议》的提案。不久后,市经济信息化委回复:“十四五”将把绿色低碳转型作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统领;到2025年,建成一批特色节能环保产业园区。这份提案后来经由市政府相关领导批示,推动了建议的落地落实。
过去一年里,柏国强一直惦记着这份提案,不断注入新内容。他在前往外高桥发电厂调研时发现,通过采用清洁煤电技术,其发电效率和污染减排在全球领先。与专家学者展开“头脑风暴”后,柏国强建议,倘若能够将技术优势“扩容”,或许能够推动绿色产业新进程。比如,发电厂可以将煤炭燃烧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重新制作成甲醇,通过技术创新把成本降到传统煤化工以下,这将成为清洁煤技术的突破。这样一来,还可以形成发电效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清洁煤电整体解决方案,更提升绿色产业的经济效应,也为产业园区建设注入更多可能性。
柏国强的提案是“跑出来”与“聊出来”的。他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每年大概有一半时间都用在走访调研上。从生态保护园区到绿色环保企业,再到赴其他省市学习参观,一份份报告被“打包”回办公室继续研究,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
午饭还没来得及吃,柏国强就匆匆把手机架在桌前,隔屏开启互动——这是不久前他担任“书香政协”领读人的一幕。委员们隔屏交流上海在绿色生态方面的新进展,“我虽然深耕环境领域,但跟不同人交流探讨往往能碰撞出新想法。”他说,履职的每一天,都在丰实思考、自我提升。
十余年前开始酝酿,今年要为“新赛道”注入新想法
12年前,白绿相间、印着“爱地球”的“世博绿色出行低碳交通卡”在市民间掀起了争相购买的热潮,一张卡汇聚了一吨碳指标。这一“低碳世博”概念,就来自于柏国强与同事们的策划。那时候,他认为“减碳”的内核是让全社会都能接驳绿色理念、健康生活。天更蓝、水更清成为柏国强一段时间研究的重点。
“生态环境好了之后该怎么办?”善于“跨前一步”思考的柏国强早早开始探究,他认为,环境保护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配。经过多年的沉淀,面对绿色低碳赛道,柏国强有话可说。
今年上海两会上,柏国强拟递交提案认为,绿色低碳是一个全过程、各领域共同推进的“长久赛道”,上海不仅要降低碳排放量,还要发挥技术、装备、服务的综合优势挖掘绿色新动能,“一增一减”间找准平衡点。他在调研中发现,上海拥有许多成熟的对口项目,若能以此为纽带开展合作帮扶,将在全国范围内带动减碳技术更新与绿色产业发展。
上海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五个新城”规划建设,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柏国强作为主笔人,还领衔了民盟上海市委《关于加快上海“五个新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调研。提案建议,建立横向统筹、纵向协调、市区联动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控机制和体系,以科学的目标管理倒逼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能源和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空间布局。柏国强认为,可针对正在建设的能源消费统计核算与计量体系,搭建区域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核算与跟踪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