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闻洞察丨三问全球粮食供应链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疫情肆虐、供应链不稳、美国货币政策影响
编者按 2022年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第三个年头。这场疫情导致全球供需失衡,对供应链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美国谋求制造业回流、欧洲落地“碳关税”、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爆发等,使得全球供应链受阻严重。当前供应链瓶颈仍在持续,疫情加速全球产业分化、供应链重构。本期新闻洞察展望2022年全球供应链新挑战新趋势,搜索重点产业供应链风险暗礁,探寻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如何找准中国供应链发展新方位的航标。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晶晶
疫情蔓延全球,导致全球供需错配,全球供应链中断,其影响波及粮食、能源、化肥等多个领域。其中,粮食作为经济基础和支柱率先反应,粮价迅速飙升。2022年,在全球供需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全球粮食市场面临着怎样的局面、粮食供应链是否安全、粮价走势如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带着以上问题采访了相关专家。
一问:全球粮食供需情况如何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李春顶对本报记者表示,随着粮食种业创新、生产科技的提升、产业化的发展以及有效种植耕地的增长,粮食将在2022年继续增产,加上充足的粮食储备,将有力保障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确保粮食安全。2022年国内粮食市场将维持供需平衡的格局,粮食供给稳步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度或将呈现略有下降的态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韩杨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全球粮食市场一直呈现产需紧平衡和供需错配的特征,但由于各品种粮食都有一定库存量,因此一直保持供大于需的状态,供给总量相对充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产品贸易与政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胡冰川告诉本报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尽管全球粮食供需格局发生一定变化,但是供需基本面变化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全球粮食产量仍然在增加。
胡冰川分析,由于受到全球粮价持续上涨的激励,2022年全球粮食产量预计会出现较大的增长。不仅如此,相应的畜产品、水产品也会同步增长,食物供应总量相对宽松。如果全球疫情形势得以稳定或有效控制,受疫情影响的种植园、养殖场将会逐渐恢复,那么全球食物产量甚至会出现更大增长。
二问:全球粮食供应链总体安全吗
当前,全球粮食种植生产区域分布不均,粮食主要集中在南美、北美和欧洲部分地区等水土资源丰富区域;而粮食需求主要集中在亚洲南部、东部和非洲等人口密集但土地资源紧缺的区域。
韩杨分析,从2021年形势看,全球粮食供应链仍然受新冠肺炎疫情、自然灾害等极端天气、物流通道顺畅和贸易大国之间经贸关系所影响。从全球粮食供应链总体看,要保持安全常态化,须关注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主产国因疫情和天气影响短期出口情况,以及一些突发事件对关键物流通道特别是海运物流通道畅通的影响,主产国与进口国之间的经贸关系对进口国的影响等。
韩杨表示,全球粮食供应对我国口粮影响微乎其微,但是需要关注饲料玉米与大豆进口情况,防范全球玉米价格波动对国内玉米价格和畜牧养殖产业链价格传导风险,同时要高度关注全球三大大豆主产国的情况,进口大豆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国内大豆-榨油等产业链用豆成本增长等问题。
“国内粮食供应的风险主要来自国外市场的波动和价格的上涨对我国粮食进口带来的影响。”李春顶分析,这种影响一方面提升粮食进口的成本,抬高国内粮食价格,输入通货膨胀;另一方面也对国内粮食供给和供应链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问:如何保证粮食供应链安全
受访专家认为,在做好国内保供稳价的基础上,还须拓展进口来源,提高进口风险监测水平,加大风险保障力度。
李春顶表示,我国需要做好保供稳价工作,增加国内粮食的产量,确保粮食耕种面积,培育更多高质量且高产的粮食种子,以粮食国内供应的增长满足需求且稳定价格。在粮食进口方面,重点进口质量高和需求多的粮食,拓展进口来源的多元化,多举措降低进口成本。在粮食贸易治理方面,在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倡导推动粮食贸易的自由化、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促进粮食贸易便利化,加强与区域贸易协定中伙伴国的粮食贸易合作,畅通粮食贸易的渠道,积极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韩杨建议,一是以国内的稳产保供应对全球粮食供给市场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二是提高大豆等油饲用粮的种植,加大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和推广力度,统筹集约用地生产率;三是对进口依存度高、进口来源和进口物流渠道相对单一的大豆,提高进口风险监测水平,统筹多元供应,加大风险保障力度;四是利用好WTO和APEC、G20金砖国家等国际平台的粮农部长会,倡议维护好世界粮食安全。
关键词: 三问全球粮食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