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妍凌
“你知道吗,这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和难得。”北京学生李然兴奋地回忆着。高二那年,她参加“美境行动”环境教育项目,设计的城市小块裸露地面绿化方案,被政府相关部门点赞并采纳,“我好像在做梦,同学们都非常羡慕我。”
与李然有相似经历的学生有很多。1996年,在壳牌(中国)有限公司的支持下,“美境行动”环境教育项目开始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25年间,项目已覆盖北京、上海、四川、江苏、广东、陕西等地。美境行动强调“从做中学”,鼓励青少年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践行方案。
学生们的努力,让他们身边的环境不断向好,也让一颗颗绿色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自主探究:在做中学,环境教育让学生说了算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校园环境教育尚处起步阶段。如美境行动这般,主张发挥学生自主性的环境教育项目并不多。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多年前曾评价:“美境行动所体现的‘在做中学’的参与模式,在方法和理念上都是很先进的。”
曾担任广州地区美境行动项目负责人的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南也认为:“美境行动之所以拥有持续25年而不衰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其区别于传统的环境教育,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主张。”
起初,美境行动中的学生项目集中在环境宣传、垃圾处理等方面。一些行动虽小,但却是学生们力所能及、可以身体力行的生活方式改变,如倡导使用手帕行动、做节水节电的低碳达人、学生社团进社区宣讲环保理念等。
后来,随着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学生项目越来越有声有色。北京密云区大城子中心小学的学生采集药用植物种在校园里,既绿化了校园,又成为学生了解家乡中草药资源、学习药用植物知识的园地;上海市高境三中的学生针对家用电器待机耗电问题,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开展了消灭待机“电耗子”的节能行动。
美境行动江苏地区负责人王丽娜也认为,学生不必如小科学家一般,设计出完美的项目,但一定要身体力行,推动周边生活环境向好。每年优秀项目评选答辩,江苏地区都会邀请能源、化工、环境等领域专家作评委,并对老师、家长参与度过高的“精致”项目进行甄别剔除。“因为我们更看重学生的参与度。”王丽娜说。
◎行动创变:提供精准指导,推动项目落地实施
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惑:组织环保宣传签名活动后,长长的横幅反倒成了烫手的“新废品”;欣赏一场青少年环保绘画展,不少孩子描绘着对未来美丽地球的憧憬,却画不出当下行动应当何为……这是值得倡导的环境教育吗?
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原环保组特级教师周又红摇了摇头:“环保不就是靠你我他吗?怎么能把自己、把当下的行动摘出去呢?”她认为,环境教育应明确的是,未来要靠你我的行动创造,而不是等待。“所以在美境行动中,我们鼓励学生——行动、改变、真做、实做。”
记者了解到,美境行动项目评选首先是方案设计评选,优秀的方案可以得到一笔资金支持。其次是实施阶段评选,重点看谁的方案实施得好,对改善环境更有效。为此,广州市活动主办方每年都组织高校教师对接优秀设计方案,为其实施落地提供精准帮扶指导。上海地区壳牌企业员工志愿者团队,近年也与优秀项目团队结对子,发挥自身专长,指导学生项目实施。
这些学生项目,有的推动了社区环境治理,有的让校园更绿色,也有的发现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建议对策并得到政府部门的采纳和表彰。
例如,四川省射洪中学校的《涪江打鼓滩电站对越冬水鸟的影响及湿地生态屏障的建立考查》方案,得到县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回复,环保部门吸纳方案建议,提出下一步将整合部门资源,加强环境监管;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曾研究校外拆迁渣土对校园内的影响,并向相关政府职能单位提出降尘建议,得到相关单位的积极回应,并推动校外拆迁作业中覆盖网的使用。
“没想到自己能坚持完成这件事,也有能力为社会做有意义的事。”一位学生兴奋地说,通过努力终于圆了自己的小梦想,为身边环境带来改善。
25年来,从环境污染治理到节能减排、生物多样性保护,美境行动学生项目的视角越来越开阔,有意义、有深度、有收获的项目也越来越多。
◎百花齐放:美境行动呈现地方特色
有趣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各地的美境行动呈现出独特的“个性”。
上海的学生项目极富科技感。“这可能是因为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在上海已经比较普及了。”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副主任、特级教师郑思晨说:“我们鼓励学生以跨学科思维解决环境问题。”有学生编写了垃圾分类图像识别小程序,居民们拍照识图,即可知晓手中的垃圾应投入哪个分类垃圾桶中;还有学生设计了一套采集分析校园剩饭、剩菜图像的智能监测管理系统,为学校改进“光盘行动”提供了数据支持。
广州的学生则喜欢动手制作。“这可能与广州人务实的态度有关。”陈南笑着说。例如广州市九十四中学学生将收集来的各色粉笔头分类,粉碎制浆,再做成火山模型、地形等高线模型、地垒地堑模型等地理课教学教具,实用又美观。
四川则把环境教育推广到偏远山区。“论项目‘高大上’,我们可能比不了一线省市,但我们的环境教育不能落下偏远山区的孩子。”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教育科科长吴昭华说。
她举例说,在四川省甘孜县城乡结合地区,一些游牧的人们开始了聚居生活,用电和天然气做燃料,而原本常用的取暖燃料——牛粪,却成了散落草原、乏人问津的“垃圾”。为此,甘孜县第二幼儿园变“粪”为宝,成立捡牛粪小组,让孩子们亲手体验制作牛粪燃料、化肥的过程,牛粪用来煮茶、回田,草原地区也因地制宜找到了环保新办法。
在吴昭华看来,其所传递的“偏远山区也能办好环境教育”的信号,弥足珍贵。
多方努力下,美境行动在四川已覆盖全省21个市州,直接参与的学生达上万人。尤其是近年来四川偏远山区提交的学生项目实施报告数量和质量,较往年大大提升。
在陕西,西安未央环保志愿者协会负责人刘文化发现,陕西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对开展美境行动积极性很高。“城里孩子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多,精力分散,相比之下,不少农村孩子接触到美境行动,却如获至宝,充满热情。”刘文化认为,美境行动对推动欠发达地区素质教育,颇有助益。
——记录——
“让孩子们体验我当年的快乐”
周又红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美境行动落地北京之初,曾有教师表示:“这活动中考、高考加分吗?不加分可没人愿意参加。”
事实上,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美境行动受到越来越多师生、家长的欢迎。“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学生身上的变化。”
有的学生综合能力得到锻炼提升。江苏学生裴维阳曾非常腼腆,小学时,他开始跟着美境行动的大学生志愿者到街头开展问卷调查。“那天虽然只完成了10份问卷,但我却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觉自己长大了很多。”
在一次次撰写活动报告、做PPT展示中,裴维阳逐渐“打开”了自己,找到自信。
初中时,他带领同学们在社区居民中推广有机食品;到了高中,他发起成立了环保社团,成员达200多人。
“参与美境行动是一个拓展与完善自我的过程。”裴维阳说,每一年提交美境行动设计方案时,都觉得已经做得很好了,但第二年再看,又发现很多不足,年年如此。“有了美境行动的陪伴,我的青春无比充实,不断在进步。”
有的学生更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的奥义。陕西学生白镒华曾实地考察,向乡村里的爷爷奶奶请教农村用水、节水的秘笈。“以前看到江河湖海,总觉得我们可以无所顾忌地使用自然资源。”白镒华说,通过美境行动,我深深理解每一份资源都要倍加呵护与珍惜使用。
当年参与美境行动的中小学生,很多到大学时都选择了环境、生态、生物、农业等专业领域。更多的青少年在不经意间被点亮了绿色人生,比如北京学生李然,如今养成了自带水杯、自带筷子的生活习惯。
“看到学生们的变化、环境的向好,我觉得我们这些年的坚持,值了。”陈南感慨。
在上海,也有一些专家参与美境行动20余年,即便退休后依然愿当志愿者,培训教师、指导学生项目。“他们的情怀,也感动着我们这些后辈。”郑思晨说。
同样令人欣喜的是,在美境行动中成长起来的一批学子,如今也投身环境教育。北京市西城区青少年科技馆环保组组长赵溪就是其中一员。他的初衷很简单:“我希望让孩子们体验我当年的快乐。”
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河。每一位参与者的绿色足迹或许微小,但25年间成千上万人的足迹汇聚在一起,便铺就了一条坚实之路——连接起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当下和更加绿色、可持续的未来。
关键词: 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