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教育部:资本大幅撤离校外培训,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峰 北京报道
12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双减”以来在校外培训机构监管、作业改革和课后服务等方面的进展。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各地因地施策,压减方式有所不同。在“双减”试点北京市和江苏省南通市,近日举行的北京市海淀区“两会”披露,海淀区有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从296址减至93址。江苏省南通市76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注销和转型762家。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对于一些地方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问题,教育部要求抓紧落实,将加强督办。
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
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压减之后留下的培训机构一部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实行政府指导价,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服务;不适合“转非”的将被进一步注销。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会支持和认可“双减”改革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在学科类机构压减方面,河北、山西、辽宁、安徽、山东等地大力推动机构压减,压减率都达到90%以上。在“营转非”方面,北京、天津、广东、重庆、贵州等地积极优化流程,“营转非”完成率都达到95%以上。
天津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12月20日,线下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为92.17%,线上机构压减率为100%。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100%完成“营转非”工作。
作为“双减”试点,江苏省南通市在开展“营转非”时新增了两项要求:一是在继续要求开办资金100万的基础上,增加50万风险保证金,机构存续期间,风险保证金存于预收费监管账户,不得使用;二是机构各授课教室须安装24小时全覆盖视频监控,视频内容“云存储”半年以上,联入南通市“双减”监管与服务平台。
截至目前,没有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申请“营转非”。江苏省南通市76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491家,转型271家,合计占比99.6%,已基本实现学科类培训机构“大大压减”目标。
大幅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动作下,一名某地区教委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当地参加学科类培训的学生人数大幅减少,与高峰期相比减少了约七成。
今年11月,教育部机关有68位工作人员经过考试合格拿到了执法证。在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说,“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实现了教育部持证执法人员零的突破,对于加强教育系统行政执法能力建设,特别是落实‘双减’工作的要求,依法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日常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续梅介绍,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所有人员在执法证考试中全体通过,都拿到了执法证。下一步,将加强校外培训监管执法力量的配备,加大培训,提升这些人员的执法能力和专业水平。
智慧作业因材施教
教育部建立了直通20万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双减”工作直报平台,通过学校直报、双周通报、每月调度、社会监督等方式,推动地方教育部门、中小学校认真落实“双减”任务。
吕玉刚介绍,“双减”以来,中小学生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各地各校普遍(99%以上)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书面作业的学生占比由“双减”前的46%提高到目前的90%以上。99.6%的学生家长反映,本学期教师没有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
吕玉刚表示,下一步,在“压总量、控时间”基本到位的基础上,将注重“调结构、提质量”,进一步完善作业设计指南,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不断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增强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
“可以设置一些分层作业、一些弹性作业、差异化的作业、个性化的作业。有的地方还采取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搞了智慧作业,这是很好的经验,还可以探索搞一些跨学科、综合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他说。
在发布会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校长李志伟介绍,广渠门中学在作业布置上,把握巩固学情、诊断学情、分析学情等功能,依托“智慧作业”等信息化手段,采用了“精准诊断+个性推送+自选拓展”的作业形式。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原来,老师习惯了给一个班内50个学生布置同样的作业,现在,老师要给50个学生布置分几层的作业,挑战之大可想而知。
批改作业也是很大的挑战。原来批改一个类型的作业老师得心应手,现在如果要批改几个类型,甚至要批改每个学生不一样的作业,老师的压力非常大。
吴晓如介绍,在批改作业上,人工智能可以给老师很大的支持。实际上,人机一体化批改试卷已应用到了中高考中,来提高批改的准确度。
抓紧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
吕玉刚介绍,“双减”以来,课后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据直报平台摸底调查,有92.7%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88.3%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87.3%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课后服务吸引力显著增强。
在课后服务工作中,广大教师积极付出,有91.7%的教师参与提供了课后服务,同时还遴选聘用了20余万名符合条件的社会专业人士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了学生不同学习需要,自愿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比例由上学期的49.1%提高到目前的91.9%。
在课后服务中,根据家长需要,各地各校还普遍提供了延时托管服务;此外,有2.1万所学校积极探索开展了暑期托管服务,有302.6万名学生参加暑期托管。
不过,有学校反映在开展课后服务方面,还存在师资、场地、经费等不足的问题。
关于师资不足,吕玉刚指出,学校内部要挖掘潜力,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积极参与做好课后服务工作。要按照国家编制标准,以县为单位,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把学校空缺的编制补齐。
解决师资不足的办法还有“系统调”和“外部请”。要在当地教育部门的统筹下,学校之间调剂余缺,安排有能力的学校支持薄弱学校做好课后服务。教育部门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合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面向社会遴选一批有志愿从事课后服务的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的课后服务。
关于经费不足问题,吕玉刚指出,中央“双减”文件特别重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问题,明确提出要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来保障课后服务经费,具体办法和标准由各省份执行。
“采取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的,要按照规范的程序明确收费标准。也可以两条腿走路,既可以有财政补贴,也可以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经费保障问题一定要解决,现在少数还没有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地方,要抓紧落实,教育部将加强督办。”吕玉刚说。
各地各学校资源不同,有的学校开设了上百项课后服务素质类活动,有的农村地区学校则显得捉襟见肘。这会否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双减”文件要求教育部门可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近期,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也明确要求各地统筹优质科普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支持力度。
该负责人还介绍,各地还明确优先将农村学校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费用。因此,区域内学校经费保障的标准应该是统一的,不会造成不公平。
(作者:王峰 编辑:包芳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