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沉迷成效几何?专家:企业有条件可设立未成年人保护队伍 来源:贝壳财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覃澈)12月15日,“2021中国游戏产业年会未成年人守护分论坛暨落实防沉迷新规成效发布会”在广州举行,多方人士就未成年人防沉迷和未来方向进行深度探讨。
2021年,游戏行业在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领域连续发力。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网络保护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以及司法部门共同构成六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新格局;8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 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在游戏时长、时段以及实名制认证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9月23日,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联合腾讯、网易等213家单位发起《网络游戏行业防沉迷自律公约》,从平台管理、实名认证、市场秩序、自查自纠等方面制定了针对性条款。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第一副理事长,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主任委员张毅君在会上表示,“防沉迷新规和自律公约发布以来,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出现了许多新气象。”
张毅君说,企业要充分认识未成年人保护的充分性和紧迫性。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门的未成年人保护队伍,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预防机制。而实名认证是防沉迷的基础,要持续加强对违规账号出售、交易企业的监控和打击,另外在坚持履行未成年人防沉迷主体责任之外,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方法,吸引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参与到这一项工作当中。
解决未成年人防沉迷问题,已成为游戏行业各家厂商当下最为重视的话题。贝壳财经记者现场了解到,各家游戏厂商也纷纷谈及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思考。
腾讯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负责人、腾讯用户平台部总经理郑磊告诉记者,新规出台后仅26小时,腾讯就全面落实相关工作,严格执行未成年人时长时段、账号实名注册等规定。
据了解,腾讯在大陆地区运行的游戏上面的所有用户都必须完成100%的实名覆盖,使用成长守护小程序的家长和青少年也将近有6000万人。截至2021年11月,平均每天有686 万个账号在登录环节触发人脸识别,超70%的账号因拒绝或未通过验证,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据多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未保”新规出台后厂商和未成年人仍时常“斗智斗勇”。诸如使用家长身份、租号等冒用问题,不仅让防沉迷措施难以落实,甚至还可能出现未成年人因为租号买号导致财物被骗的情况发生。
就这一现象,郑磊表示这并非一家厂商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全行业携手进行。
网易游戏市场副总裁吴鑫鑫同样提到了构建全面防护体系,完善长效保护机制的重要性,并表示网易通过AI识别模型和大数据,对疑似未成年人玩家进行及时拦截核实和有效管控,共同营造绿色游戏生态。
莉莉丝游戏副总裁胡睿也提到了未保工作的成效,其未成年人游戏用户占比不到1%。她呼吁游戏厂商积极探索更多的寓教于乐的新游戏,发掘游戏的社会价值。
而未保措施的深入可能会影响游戏厂商收入,据腾讯今年Q3财报显示,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场游戏时长的占比为0.7%,较2020年9月的6.4%显著下降;未成年人在本土市场游戏流水的占比为1.1%,较2020年9月的4.8%有所下降。
就此情况,郑磊表示“未成年人国内流水数据其实在整体盘子中占比是非常小的。限制未成年人对腾讯来说谈不上经济损失”。
事实上,据贝壳财经记者此前就未成年人沉迷游戏话题采访多位家长时了解到,尽管他们大多对防沉迷措施持支持态度,但同样担心成果并非想象中奏效。
“保护未成年人措施的落地主要有两方面的难度。一个方面是在技术层面,比如通过科技手段识别未成年人,另一个方面则是社会层面的措施,如何让技术与社会联动,让家长加入到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行动当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田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样据多位从业者告诉记者,未成年人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社会、企业、学校、家长缺一不可。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何威肯定了“多方共治”的必要性,他建议接下来政府、企业和学界要做的是对游戏类型或者是作品进一步去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