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邓天
“我快被闷死了,以为没救了,没想到现在竟然还能闻到桂花香,能自己走这么多路!”获得救治的冯先生如是说。近日,在历经40多个日夜的拼搏之后,上海市胸科医院肺移植多学科团队成功挽救了一名极危重症的肺纤维化患者,让他从呼吸衰竭、濒临死亡,要靠ECMO(又称“叶克膜”)维持生命,到现在可以自如呼吸、自由行走。多学科团队又一次成功挑战了医学上的“不可能”。
危险逼近,这病比肿瘤还可怕
时间回溯到四个月前。上海市胸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危重症呼吸病亚专科李锋主任接诊了患者冯先生。他患有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多年来都有严重的呼吸困难。这种疾病极其凶险,死亡率高于大多数肿瘤,肺移植是唯一有效治疗手段。
李锋判断冯先生病情已十分严重,建议他立刻接受肺移植手术。但当时冯先生和家人都没做好心理准备,决定先回去考虑一下。
谁知死亡危险已经逼近,病情比想象进展得更快。8月下旬,冯先生在家突发严重肺部感染,直接导致呼吸衰竭。救护车将他送到胸科医院急诊时,他的血氧饱和度只有70%,医生们紧急将他转到呼吸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各项针对性抢救,不过这一切都无法维持住他的呼吸,死神逐渐逼近。
挽救生命是第一位!当晚,心外科体外循环亚专科主任郭震为他上了“叶克膜”机器,用这一人工心肺系统暂时维持他的生命。同时,肺移植团队也进入“备战”状态,在全国紧急寻找合适的供肺,这是挽救冯先生唯一方法。
8天“续命”,8小时“苦战”换肺
“叶克膜”夜以继日地运转,肺移植团队的专家和护理团队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然而,上机后的8天中,一直没有合适的供肺出现,而冯先生的各个脏器都开始出现衰竭的症状,生命处于崩溃的边缘……直到第9天,转机突然出现,供肺有了。
终于等来肺移植手术的日子,为了这场“硬仗”,肺移植团队铆足了劲,反复研究预案。手术当天,患者要带着“叶克膜”这个精密“外挂”移动是大难题,风险系数极高。出发前,医生一再确认机器的氧源、气源、电源,确保导管固定。“你负责这一侧的搬运,患者脚边也要有人,氧气瓶一定得跟上!”转运团队细致分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监护室、手术室及体外循环专家的娴熟配合下,冯先生被安全“转移”到手术台。此时,胸外科副主任、肺移植亚专科主任姚烽,肺移植亚专科副主任杨骏、副主任医师施建新等都已准备就绪。手术开始了,医生打开胸腔后发现,患者的肺已经完全“石变”,硬邦邦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呼吸功能、心脏功能都已严重衰竭,手术难度就像是“高空走钢丝”,稍有不慎,不堪想象。
8小时“苦战”后,手术终于成功。看到健康的双肺在冯先生体内复张,一呼一吸之间,在场的医护激动地鼓起了掌。
35天重症监护,“打卡”康复重生
肺移植患者术后还需经历漫长的康复之路。9月4日至10月9日,肺移植团队为冯先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感染控制、恢复训练及营养方案。起初,冯先生接连出现了急性肾衰、肺部感染等状况,重症医学科主任何斌带领副主任医师祝敏芳等,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他身旁,第一时间处理突发情况。监护室护理团队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做好肺移植术后用药观察及营养支持,耐心地帮冯先生进行肌肉锻炼等肺康复护理。
国庆长假第1天,祝医生还一大早赶到监护室。“这几天他的意志比较消沉,也不愿意动,这样久病卧床,不利于康复。”在祝医生的嘱咐和监护室护士长的帮助下,当天下午,冯先生第一次下床走路了。之后每一天,他都坚持“打卡”做康复训练,从一开始只能在房间里走一两圈,到后来能靠自己走50-60圈。看着自己一点点进步,冯先生的精神状态也大为改善,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活力。国庆假期后,他转入了普通病房,目前正在全力康复中。
肺移植手术让更多终末期肺部疾病的患者重获生命的希望,但并非人人可做。姚烽表示,肺移植手术有最佳“时间窗口”,一些患者抱着“再等等,能不做先不做”的观念,往往就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