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倩
近日,北京通州区的一栋居民楼发生火灾,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原因是租户把电动自行车电池带回家中充电,电池爆炸起火。这起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深深刺痛了公众的心。
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为何如此引人关注,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目前,我国电动自行车的社会保有量接近3亿辆,全国每年约发生2000起与电动自行车有关的火灾,其中80%为充电时引发。电动自行车电池发生爆燃时间很短,而且蔓延速度非常快;灭火需要好几台灭火器同时快速喷射,一般居民很难熄灭;电池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正是考虑到这些潜在的隐患,多地相关管理部门严禁电动自行车进梯入户,但是,为何还是有居民要冒着风险把电池带回家充电呢?事实上,目前不少小区就没有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居民需要自己想办法;一些设置了充电桩的小区采用的是比较贵的商业用电价格,导致居民使用率不高。此外,这还和一些居民安全意识不足、常常抱着侥幸心理有关。
除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外,电动自行车电池本身的安全问题也是人们关心的焦点。据有关专家介绍,电池既是火源,也是起火后重要的助燃剂,其本身的安全和保护措施不容忽视。由于轻便、能量高等原因,锂电池目前更受市场青睐,但由于这种电池性能不太稳定、生产过程不规范、操作不当等,导致近年来电动自行车使用的电池中,发生事故的大多是锂电池。
这类电池产品为啥老出问题?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目前,我国关于电动自行车的安全规范有两个重要标准,一个是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对车体相关方面的电器安全、防火性能、阻燃性能等作出规定;另一个是针对锂电池的《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但是该标准目前仅是推荐性国家标准。也就是说,我国对锂电池产品尚无强制性国家标准。由于推荐性国家标准并不具有强制性,企业就存在是否执行的空间。另外,即便是原本执行了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电动自行车整车,在换电池时也有可能换上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这些情况都会带来隐患。
要解决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必须对症下药。
在使用环节,要解决居民区电动自行车的停放场所、充电设施安装、充电费用较高等问题,变堵为疏,让住户不必把电池拿回家充电。消费者要严格遵守使用办法,不违规改装、尽量避免长时间充电、定期检测电池。针对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及时执法,针对严重违规行为开出“罚单”,充分释放警示效应。
在生产销售环节,需要在加强监管的同时,逐步加强对生产源头的把控,提升本质安全。有学者建议,要定期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抽查,及时公布发生安全事故的电动自行车存在的问题和生产企业名单。还有学者建议,尽快将电动自行车蓄电池国家标准,从推荐性标准上升为强制性标准,让生产者按章办事,生产更安全、可靠性更高的产品。
治理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既要时刻警醒、严防死守,又要变堵为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在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通过在多个环节的共同持续发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