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中国经济网记者 杨秀峰 摄
中国经济网昆明10月13日讯(记者 杨秀峰)“云南省一大批珍稀濒危、极小种群物种得到保护和恢复,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10月12日,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委员杨宇明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以下简称“COP15”)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杨宇明看来,COP15在云南昆明举办,与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密不可分。比如,在全国较早开展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与评估研究,建立了首个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等试点工作,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在全国前列。
据杨宇明介绍,云南高度重视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保护工作,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极小种群”保护倡议,2010年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十三五”期间林草、科技、生态环境等部门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实施了120多个保护项目。
数据显示,云南省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方面,通过实施种群保护及栖息地修复等措施,对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就地保护点内的67个植物物种进行了科学管理和保护。“十三五”以来,建立了30个保护小区(点)、13个近地和迁地基地(园)、5个物种回归实验基地,突破了36个物种的人工繁育技术,在人工繁育基础上对61个植物物种开展了迁地保护,对16种累计3万余株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回归种植。
据了解,目前云南20余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通过就地、迁地和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脱离灭绝威胁,达到了拯救目标。在极小种群野生动物保护方面,重点加强动物栖息地保护与建设,全省共划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等11类、362处自然保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