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旧“城中村”如何蝶变为宜居宜业生态园 上海首批49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绝大多数完成动迁或进入收尾,今年再启动5个
高品质住宅拔地而起,周边水清岸洁、树木林立,闵行区新一轮“城中村”改造项目之一的颛桥镇中心村生态园初露面纱——总面积11.66万平方米、包含11栋住宅楼的中心村生态园动迁安置房单体已全部竣工,即将进行道路、管线、绿化景观等配套施工,预计明年年中中心村的村民们就可入住。
中心村,地处七莘路—沪闵路服务轴与紫竹创新创业走廊交汇处,毗邻大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它曾是闵行区南部最大的“城中村”之一。今年7月,中心村“城中村”改造项目获市政府批复,将全面转型为复合型都市生态休闲走廊,成为钢筋水泥都市中一抹亮眼的绿色。
作为今年全市民心工程之一,上海正以更高水平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力求一村一特色,让昔日的区域发展短板蝶变成为宜居宜业的新风景。自2014年以来,上海第一批49个“城中村”绝大多数项目动迁完成或进入收尾,改善了2万余户村民的居住条件。新项目“成熟一个、启动一个”,今年上海 预计启动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以更高站位“研磨”产城融合新样本,统筹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保障,推动“城中村”改造打开新局面、走出新路子。
从“遍地是违建”到都市生态休闲走廊
不少颛桥镇老居民还记得,早先中心村环境脏乱差,“遍地都是违章建筑,违法经营户有200多家,企业违法排出的污水染黑了周边3条河道”。从2015年起,颛桥镇形成“五违”模式整治中心村,消除各类安全隐患,环境显著提升。
为进一步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推进产城融合,闵行区政府与上海地产集团合作成立地产星侨公司,全面实施中心村开发建设,采用“区政府主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引入合作单位共同改造”模式进行“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房地产开发。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新的理念也被注入。”地产星侨公司副总经理陈巍介绍,占地面积669.1亩的中心村生态园项目,将围绕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创意办公等业态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动迁安置房作为先行工程,基本做到“原拆原建”,让村民们不离乡土、不离乡音。
位于市级生态廊道G9范围内的中心村生态园,将有机缝合“城市”与“乡村”。“沿西四河两岸将开发文旅项目,打造都市农业体验区,包括生态特色农场、家庭农园体验、老街、民宿等业态,打造亲子科普农园,一系列业态提升也将为当地村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留住人、吸引人。”陈巍透露,从明年起,中心村生态园将进行分期开发,预计到2026年基本成型,总面积逾3000亩的开放式都市生态休闲走廊将得以完美呈现,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
“十四五”时期,闵行区将加快新一轮“城中村”地块改造工作,除颛桥镇中心村生态园外,还有浦江镇杜行老街、华漕镇许浦村、华漕镇杨家巷村等6个项目计划申报“城中村”改造。
为“城中村”建数据库,强化改造的全过程管理
散落在上海各处的“城中村”,严重影响了城市面貌,成为超大城市治理的一大顽疾。与此同时,“城中村”改造工程复杂,从规划方案申报、征地动迁到建设交付,建设周期十分漫长,因此需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当前,上海正积极实践将“城中村”改造与新城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撤制镇改造、区域功能提升等有机结合,实现居住环境、空间形态、功能提升、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的综合提升,将民生需求转化为经济增长潜力。
摸清底数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前提。《“城中村”改造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城中村”改造项目数据库,摸清全市“城中村”总量、分布、人口、房屋状况等,同时,加快深化“城中村”改造的规划管理,强化改造的全过程管理。
“城中村”改造,就是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今年,上海将优先把外环线以内以及涉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撤制镇改造等的“城中村”列入优先改造计划,并加快动迁安置房的开工、建设和交付使用,保障农民及时入住。上海还将计划新启动5个“城中村”改造项目,继续加快推进已批实施方案的项目改造,加快完成已批项目的动迁收尾工作,到今年底累计完成32个项目动迁。(记者 周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