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时分,杨阿姨还和几个同伴在社区的广场上跳广场舞,旁人问她,都十一点半了,不用做饭吗?杨阿姨笑笑说:“不急,今天我已经在长者食堂订了餐,过去就能拿到热辣辣的饭菜。”
这几年,政府加大了对社区养老的投入,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完善,杨阿姨所在的社区也有长者食堂,饭菜就是成本价,杨阿姨和她的老伴,不时会在长者食堂吃饭。
街镇均有长者食堂,社区养老设施蓬勃发展
不得不赞的是,近几年,广州市加大了对社区养老设施的投入,光是长者食堂全市合计1036间,其中越秀区64间,海珠区54间,荔湾区82间,天河区98间,白云区140间,黄埔区161间,花都区42间,番禺区140间,南沙区97间,从化区60间,增城区97间。
可以说,如今的广州,每一条街,每一个镇都有自己的长者食堂,有的街镇甚至有四家或者以上,记者走访时发现,在老城区很多街区内,普通居民步行五分钟左右就能到达其中一间长者食堂。
记者走访了天河和越秀各一家长者食堂。天河天河南街一家长者食堂位于一栋背街的住宅首层,和星光老人之家共用一个场地,到吃饭时间,这里自动变身为长者食堂。
近期因为疫情的原因,食堂内不设堂食,饭菜已经全部用一次性饭盒打包好。中午十二点左右是食堂最繁忙的时刻,门口的工作人员一边热情地和前来拿饭的长者打招呼,一边看着登记表和负责分饭的同事说:“一份A餐一份B餐。”据介绍,来这里点餐的长者要提前申请经审批同意后才可以订餐,订餐前要提前一天在手机上选好饭菜并支付,因为前期准备充分,整个取餐过程平均约2分钟。
二十分钟内,有大约十位长者上门取走了自己的午餐,记者瞄了一眼,保温箱内还剩余大约十份饭菜。饭菜的分量都挺足,有菜有肉还有汤,和外面二十多块钱的套餐看起来分量差不多。
饭菜味道怎么样?一位阿公说,菜味道还算可以,“我牙齿不好,如果饭更软一点可能更好。”
天河南街这间长者食堂位于一个约有三十年历史的老社区,周边长者不少,记者粗略估算,当天中午大约有三十位长者在此取餐。
位于越秀区人民街一家长者食堂就在食肆环绕当中。11点多的中午时分,食堂内老人不多。长者食堂内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的老人经济条件挺不错的,除了在长者食堂吃饭,有的老人平时还会在周边食肆用餐。
饭菜实惠分量足,如果有个性化选择会更佳
四十多岁的李延家附近也有长者食堂,从她家下楼走三四百米就能到,每餐的标准是两肉一菜还有例汤,饭菜不贵,本区7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来这里吃饭由政府补贴6元,自己一顿饭付6元,比自己做饭还便宜,非本区户籍老人也不过10元,基本上就是自己做饭的成本价,非常实惠。
饭菜有不错的营养搭配,能满足正常的需求,也讲究低盐低脂肪,按照大多数长者的身体情况来设计。不过,李延还是坚持每天早上上班前准备好失能母亲与半失能父亲的午餐。因为李延家住七楼,没装电梯,每天上下楼买饭对父亲来说是个难题。社区内有志愿者帮忙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但一个志愿者往往要负责不少老人,送餐时间不太能保证。
更主要的原因是,长者食堂的饭菜主要为身体较正常的长者准备,李延母亲有甲状腺疾病,平时吃不加碘盐的食物,但长者食堂暂时未能提供如此个性化的饭菜。
对“新鲜事物”,社会普遍点赞
记者走访发现,一些周边饮食设施配套齐全的区域,长者食堂的客流量就会少一些,有长者食堂的工作人员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老城区内,不少长者食堂附近菜市场、食肆等配套齐全,自理能力比较好的长者会自己做饭或者选菜式更丰富的食肆;自理能力不足的老人会选择不远处的养老院入住。而且为了便民,不少长者食堂分布比较密集。以只有1.51平方公里的人民街为例,这里开设了4间长者食堂,一间长者食堂分得的需要在此用餐的长者数量不多,“当然这对用餐的长者是好事,因为用餐环境更宽松,等待的时间也不长。”
虽然以长者食堂为代表的社区养老设施还有部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长者对长者食堂普遍点赞。他们认为,作为这几年才出现的新鲜事物,社区养老有这样或者是那样的不足也属于正常,有长者表示,“从‘有’开始,慢慢才能够变‘好’。从这几年的变化能看得出政府对老人很关心,(长者食堂)慢慢会越来越好。”
李延也表示,社区义工告诉她,像她妈妈这种全失能的情况,可以申请长护险(即“长期照护险”,下同),在成功申请后就可以让附近的养老机构派专业的护工上门照看老人,政府报销大约3000元,自己实际支付3000元左右,比自己请八个小时的钟点工至少便宜两千元。“成功申请后,我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现在政府对养老的支持力度还是挺大的。” 李延说,“听说社区养老机构还会在我的家里装上更多适老的设备和对老人的监护系统,这等于老人有了24小时的智能看护。”
或许,很多人将像李延的父母一样,在不久的将来,在家里就能实现更舒适、安全的养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