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芦苇荡漾、白鹭翩飞、鱼翔浅底……这样的美景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生态环境在百姓生活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在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都在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懈努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可待可期。
北京是世界上鸟类最丰富的首都之一,目前有确切记录鸟类497种,占全国鸟类物种数的34.4%;深圳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被林立的高楼包围,虽然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但记录到了超过800种动植物物种。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但是,城市不只属于人类,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动植物与人类共享这片土地。繁华都市的钢筋水泥和车水马龙有时对这些野生动植物并不友好。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便了居民,却可能造成城市生境的严重破碎化和岛屿化,比如绿地消失、树木被砍伐等,一些动植物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就要留足生态空间,呵护生态系统敏感脆弱的地区,为野生动物留出迁徙通道。要充分考虑满足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让自然元素为城市注入绿色活力。城市在为居民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为更多物种创造生存空间。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心城区,过去一年通过腾退还绿、疏解建绿、见缝插绿等方式,为野生动物提供更丰富的栖息地,通过郊野公园建设及河湖湿地恢复等拓展了绿色生态空间。
在西安,“三河一山”绿道日前正式向市民开放,这是西安全域治水碧水兴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展现西安山水资源的绿色生态廊道。
与城市相比,农村保留了更多自然风光,成为很多城市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近年来,各地纷纷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富裕起来的农村更加注重乡村风貌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有乡土特色的野花杂草也能营造美景,河汊沟渠的小鱼小虾同样意趣盎然。乡村建设要把握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宗旨,尤其是不能重复一些城市建设过程中走过的弯路。
野猪、狐狸、黄鼠狼,蚂蚱、天牛、毛毛虫,大大小小的物种给乡村生态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农药的大量施用,使之前司空见惯的一些物种变得不再常见,连蛙鸣也只停留在记忆中。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不能再单纯追求农产品的数量增长,还要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再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都在积极努力构建优美环境。但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在与大自然更亲密地接触以至相融合的过程中,还必须更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真谛。2020年杭州西湖的鸳鸯数量比上一年减少了76只,一部分的死因是“被撑死的”,这与游客聚集投喂关系密切。人类与动物、植物以及更多物种如何更好地相处?如何真正理解并严格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宗旨,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实践。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正是由于千百万种动植物的存在,才使得地球生机勃勃。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刘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