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后,各地都会对儿童用品进行集中监督检查。这种应节监管很有必要也很重要。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在节后会放松监管,致使儿童用品市场存在的一些老问题有所反弹,出现所谓的“节后效应”。
在网上搜一下近些年关于儿童用品的监督抽查数据就会发现,某些种类产品抽查不合格发现率在数年内似乎没什么大变化,而不合格原因也大都是一些老问题。这给人造成一种不好解决、已成顽疾的感觉。老病确乎是老病,但真的没办法解决吗?
曾有媒体报道,一家童鞋生产企业在被问到“童鞋是按照什么标准生产”时,竟反问“小孩子的鞋袜这东西要什么标准”。连标准为何物都不知道,这种质量理念严重缺失的企业,怎么可能指望它们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安全可靠的产品?当然,这种企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企业还是有底线的。
不过,所谓“底线”,有的企业划得也不够高。我们知道,儿童群体具有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儿童用品也具有一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对于生产企业而言往往会转换成对产品的高要求。比如,生产厂家在设计和加工产品时要多一些工序,因而也就增加了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成本增加往往意味着利润空间的压缩。这种费力不赚钱的事,有些企业是不愿意干的,它们常常偷懒把儿童柜的透气功能“省”掉,并给出理由——“家长看好孩子才是硬道理,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家具安全上”。
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在“看好孩子”这事上做得也不够好。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规定,学生用笔的笔帽顶端应开一个具有一定尺寸的孔。该规定的用意很简单:防止使用者误吞后发生窒息危险。然而,现实中,了解笔帽留孔作用的家长并不是很多。一项调查显示,知道笔帽有小孔的家长比例不足60%,知道这个小孔可以救命的家长比例仅有10%。若有一些企业不按标准生产,将不合格产品推向市场,而一些家长在购买时也不知道认真检查,把问题产品买来给孩子用,那么发生孩子误吞导致窒息危险的情况便在所难免。
明白了商家有逐利本性,而这种本性并不会在面对儿童时有所减弱,就知道指望商家自觉改掉质量上的老毛病,并不现实,而儿童家长囿于相关知识及精力不足,难以为儿童产品质量安全把好关,在这种情况下,要为儿童健康安全提供保障,就要更多靠政府职能部门了。事实上,儿童用品市场的老病并不难治,其为顽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监管缺乏长效机制。只要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动真格、下狠手,让违法违规企业付出真代价、大代价,基本可以立马见效。当然,前提是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补齐各种短板,让企业难以钻空子。同时,还要建立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机制,并推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严监管不能只在“六一”这一天,只有一年365天每天都严监管,儿童用品质量安全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