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观察
近日,工信部通报下架了90款App。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部分App依然可正常下载使用。此外,部分App索权依然我行我素,甚至索要人脸信息等,否则就别用。
5月13日,工信部在通报中还特别提到,发现天涯社区、大麦、途牛旅游、VIP陪练、脉脉5家企业在App不同版本中反复出现同类问题,予以直接下架处理。然而,到了5月18日,媒体披露,记者在某应用商店搜索“天涯”“大麦”“脉脉”“途牛”“VIP陪练”等,都可以搜索到,并可正常下载使用。而且,一些被通报下架的App还可以在其官网找到下载通道,其中就有脉脉、大麦、途牛、天涯等官网。
整改当然要“真改”,首要的就是迅速整改。否则,拖来拖去,积弊依旧,岂不是浪费各方面资源?可“被点名者”偏偏对此置若罔闻,不排除因贪恋既得利益的滋味而舍不得丢弃的可能性。然而,市场在发展,需求在升级。随着日常生活与各类App深度“绑定”,公众更需要“安心用”“放心用”的App。那些违规收集用户信息的App,必将失去用户的信赖。别忘了,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有了良法,还需善治。而归根结底,善治需要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今年3月,国家有关部门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然而,媒体发现,App各种违规情况五花八门。至于App过度索权的问题,只要用户不同意授权,App就会立刻退出或无法正常使用。现实情况在提醒我们,各方要严格对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内部治理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共同守好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的防线。尤其是应用商店、数字中介服务商,理应扮演好“守门人”的角色,严把App上线的安全审核关口。否则,这些主体不作为、慢作为,便会影响互联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众所周知,在App的产业生态中,治理的主体多、链条长。App侵犯用户权益,牵涉产品开发者、运营者、下载平台、设备及操作系统制造者等多方主体。这意味着,治理App,一方面需要广大消费者的参与,另一方面需要运用先进技术,实施全链条监管。尤其对屡次违规者和严重失信者,监管部门必须给予果断处置、严肃惩戒,撕破其“马甲”,令其在市场上站不住脚跟。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增强辨别的意识,勇于对违规App说“不”。(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