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 中国官方出手“降温”
中新社北京5月20日电 (记者 王恩博)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中国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品种价格连创新高。面对这一现象,官方果断出手“降温”。
5月19日召开的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这是大宗商品价格议题连续第二周登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事桌。
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涨势到底如何?以钢材为例,据中钢协监测,到3月末,中国钢材价格指数比年初上涨9.44%,同比上涨37.3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5月上旬,钢材价格普遍上调,且涨势加速,涨幅在4.2%至11%。
谈及大宗商品价格近期涨势凶猛的原因,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金贤东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全球流动性宽松以及市场预期等因素叠加影响。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从世界范围内看,大宗商品价格从2020年三季度开始上涨,2021年以来涨幅还有所加快,主要是世界各国生产端恢复慢,需求端恢复快,疫情导致生产和产业链不稳定,企业通过扩大库存规避风险,短期内需求生产错配。全球流动性泛滥,大宗商品金融化后,期货多头增加,也拉动价格上涨。
大宗商品价格牵一发而动全身。其价格上涨,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上游原材料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中下游制造业经营成本上升,影响行业效益。
此次会议提出,要高度重视大宗商品价格攀升带来的不利影响,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精准调控要求,针对市场变化,突出重点综合施策,保障大宗商品供给,遏制其价格不合理上涨,努力防止向居民消费价格传导。
今年来中国PPI同比涨幅持续扩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此前表示,其对居民消费端的传导效应“肯定会有”,但中国工业行业门类较齐全,产业链条较长,上游向下游的传导逐步递减。从近几年看,PPI向CPI的传导整体上不太明显,主要原因是下游市场竞争非常充分,市场供给能力比较充足。
中国央行亦给市场“宽心”称,中国在去年应对疫情时坚持实施正常货币政策,没有搞大水漫灌,经济发展稳中向好,保持了总供求基本平衡,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基础。但仍需对大宗商品涨价给中国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带来的差异化影响保持密切关注,综合施策保供稳价,及时有效管理预期,防范市场价格波动失序。
针对眼下形势,会议提出三类举措:多措并举加强供需双向调节;加强市场监管;保持货币政策稳定性和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实际上,相关工作近期已陆续展开。此前,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称,自5月1日起调整部分钢铁产品关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也发布了关于取消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的公告,引导企业进一步减少钢材出口。
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近期集体行动,先后对部分价格上涨过快的品种相关期货合约,采取提高交易保证金标准、提高交易手续费标准、扩大涨跌停板幅度等临时监管措施,抑制市场过热。
地方层面,唐山多部门约谈全市钢铁生产企业,要求自觉维护钢材市场价格秩序和公众利益。上海也约谈了该市钢铁企业,提出切实加强价格管理,合理制定价格。
一系列举措意味着,中国将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加强供应保障,同时严防异常交易和恶意炒作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帮助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应对成本上升等生产经营困难的政策,预计也将陆续有来。
“组合拳”打出,大宗商品市场能否成功降温?金贤东认为,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以及去年同期低基数等因素影响,近几个月PPI涨幅还可能进一步扩大。但随着价格信号对原材料生产流通的引导作用持续释放,大宗商品价格将逐步回归供求基本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