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小区不光明,灯不亮来路不平。”这句话曾在宁夏青铜峡市光明小区广为流传。
但短短半年,这个老旧小区就“旧貌换新颜”:低矮、破旧的平房被拆掉,建成花园凉亭;坑坑洼洼的小道,变身健身步道;家里下水通了,臭味没了……
光明小区只是一个缩影。2020年以来,宁夏青铜峡市在改造中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多元融资2.7亿元,高标准完成了32个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98%。
“越是百姓贴身事,越要商量着来”
宏远小区位于青铜峡市老城区核心地段,虽然地理位置优越,但因为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老化,居民生活并不“优越”。“过去就是今天这堵了,明天那漏了,居民头疼,找到社区我也头疼。”负责管理该小区的南苑社区党委书记赵静说。
去年,这个建于二十世纪90年代末的小区被列入青铜峡市老旧小区改造计划中。为充分收集群众建议,赵静组织网格员召开征求意见会、居民议事会23场,发放征求意见表4000余份。
“居民的需求是改造最大的出发点,必须要让他们参与到决策中。”青铜峡市住建局局长王浩说。
据介绍,全市共征求到意见1000余条,老旧小区居民参与率达85%以上,切实摸清了群众意愿、全面掌握了改造需求,最终实现“量体裁衣”“点单下菜”。比如,在普遍解决下水不通、暖气不热等基础设施问题后,有的小区更侧重增加老年健身器材,有的小区解决停车难,有的小区则解决“被护栏、围墙分割”的问题。
银河社区教育卫生小区居民张维国谈起改造前的小区,叹声连连:墙皮脱落、道路坑坑洼洼、楼道里乱七八糟没人管,电话线等各种线就像“蜘蛛网”一样趴在墙上,他很多老同事都买房搬走了。
“这次改造力度大、范围广,基本解决了我们小区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小区变成了花园,孩子有耍的,老人有锻炼的场地,大家都很高兴。”张维国说,搬走的老同事都很羡慕他,说老房子改得跟新房子一样。
数据显示,通过改造,青铜峡市老城区新建改造绿地面积2.4万平方米,新建停车泊位431个、公共活动场所5340平方米。今后两年该市将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涉及近万户居民。
创新解决老旧小区改造难点、痛点
老旧小区改造不易,改造后更需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方能切实让居民享受到改造带来的“红利”。记者采访中发现,青铜峡市在此次老旧小区改造中有很多创新之举。
首先,建立多元融资机制,确保“有米下锅、有钱办事”,改造中政府没有举一分钱的债。作为西部地区县级市,又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青铜峡市本级财政十分有限。因此,在此次改造中,该市建立起“中央补、省区配、市县保、社会引、企业投、居民筹”的多元融资机制。在社会融资方面,青铜峡市引入国网供电公司、铁塔公司等大型国企投入资金4200万元,对城市电网进行改造,配套建设电动车智慧充电桩、自动售电机等设施。在企业投资方面,青铜峡市引入电信等四大运营商投入资金462万元,完善小区通信、网线、基站等配套设施。
同时,居民也合理分担改造资金,累计出资200余万元对住房内上下水管道、单元间支管以及住房设施进行更新,仅管网改造入户费用居民出资率就达100%。而低保户、特困家庭则被减免了改造资金。王浩说,居民出资后会更主动监督改造项目的实施,也会更珍惜改造成果,现在百姓看到有人违规停车损坏健身步道都会制止。
其次,多渠道补充网格员,打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确保改造工作有人抓、有人管。一般而言,每名网格员服务300—500户社区居民,但青铜峡市选派146名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下沉城市社区网格,政府购买服务150人担任专职网格员,选聘兼职网格员427名,使得每名网格员服务的对象降为100-300户,能更精准有效地做好改造中的沟通、协调工作。
第三,率先开展物业管理体制改革,补齐管理短板,提升服务能力。为实现改造好并管好,让百姓长久受益,青铜峡市一方面针对物业管理缺失的零散老旧小区,由社区引导成立业委会、竞聘选择物业公司,实现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则赋予街道社区对辖区物业企业的监督管理权、评价考核权,建立物业“评星定级”管理考核机制,对配合程度不高、居民不满意的列入“黑名单”或“降星”,确保服务跟得上、小区管得好。
裕民街道办副主任何珊说,以前街道办、社区对物业公司的服务是“看得见管不着”,现在是“看得见也管得着”,随时可以指出问题,督促他们越做越好。
基层治理能力得到锤炼和展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老旧小区改造涉及每个人每个家庭的诉求,关系大家的切身利益,不做好沟通工作是难以推进的。可以说,像老旧小区改造此类的民生事情,要把群众组织好,资源统筹好,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性建设工程,而是锤炼和展现基层治理能力的系统性工程。
网格员张海荣是一名“新手”,服务光明小区11栋楼居民,去年4月一到岗就面临老旧小区改造。“真没想到网格员这么苦这么累,没少因为委屈哭鼻子,但哭完还得干。”她说,楼里住的都是老年人,她学着放慢口气轻声说,一次说不通就两次,做通一栋楼思想就先改一栋,再让其他楼的人实地看,越到后面工作就越好干。
社区居委会和网格员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表现也赢得了居民的认可和信任。“社区书记和网格员反复去做居民工作,解决问题,每天好几趟来回跑,大家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现在家里下水通了,暖气热了,小区花红草绿,我们住得很舒心,他们是大功臣。”光明小区居民詹文庚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改造后不少社区居委会有了新的更大的办公场所,他们延伸服务触角,力求为居民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赵静说,南苑社区新阵地有两千多平方米,他们按照“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原则,把更多空间留给居民活动、为居民服务。“社区老年人多,以前只能跑到别的社区看病拿药,走路还有一定距离,很不方便。有场地后我们马上申请设立了卫生服务站,居民不出小区就能享受医疗服务了。”赵静说。
各个社区还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场地条件,拓展了一些便民服务,如老年饭桌、残疾人辅助器具借还中心、服务驿站等。“以前社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社区有人干事、有钱办事,还有场地条件,自然应为居民提供更健全服务。”何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