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一常被网友调侃的“科幻定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最近,新华社、央视等权威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有大量冠以“量子”名号的产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功能强大”,价格不菲。比如,一双透气、耐磨、防臭的“量子能量袜”,售价60元以上;一款宣称“逆龄10岁不是梦”的“量子保温喷雾”,标价198元;一种号称具有“细胞净化、皮肤排毒”功效的“量子悬浮睡眠SPA”服务,一个疗程1980元……
量子学界的专家表示,由于量子态需要极为苛刻的环境以及极为高昂的成本,目前真正的量子技术主要应用于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等领域,尚未进入日常生活,市场上打着“量子”旗号进行营销的日常生活产品和服务,全部为虚假宣传。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超过5200家经营范围含“量子”的相关企业,其中,87%的企业成立于5年以内。这些企业中有多少是打“量子”擦边球的企业,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占比一定不小。事实上,“量子+”产品只是伪科技产品的“后辈”,在此之前(现在依然有),市场上还曾出现过许多伪科技“前辈”。比如,以“石墨烯保暖内衣”为代表的“石墨烯+”系列,以“暗物质洗发水”为代表的“暗物质+”系列,以“远红外内衣”为代表的“红外线+”系列等。
骗子企业大量存在,恰好与另一个数据相呼应:有媒体做过一项关于伪科技产品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太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至于大量伪科技产品能够存在的原因,58.8%的受访者认为,主要是大众缺乏科学素养。对此,中国科学院教授李大光表示,人们因不懂而轻信伪科学的东西,实质上是科学文化认知出了问题。当前,国人科学素养的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年龄增大,民众科学素养水平下降的趋势较为明显,这也使得中老年人群成为伪科技产品的最大目标。
在逐利本性驱动下,不少商家只看到打高科技牌的产品可能带来的利润,却忘记了市场还要讲道理,还要讲规则,更要讲法律。而它们之所以敢这样做,也暴露出现行标准不健全及相关法律威慑力不足的问题。需求及科技之变,推动市场上的产品快速翻新迭代,这就使得产品标准常常跟不上节奏,表现出“滞后性”。比如现在市场可以见到的蒸脸机、超声波美容仪等美容小家电产品,有些商家宣传称其产品拥有“纳米技术”“光波功能”等,可以做到美容护肤、抵抗衰老。这种明显带有忽悠属性的产品却并不好管。原因是目前我国尚无针对该类产品的标准规范,只能用现行的或普通的标准进行一般性(安全性、物理性能等)检测,无法就功能性进行判定。正是由于缺少标准,监管部门就难以对这类产品进行有效检测监管,即使明知企业对产品功能的宣传存在忽悠成分,也因缺少执法依据而无法对其进行惩处。
基于此,要改变伪科技产品行世惑人的局面,必须要加强科普宣传,大力提高国民科学知识素养,同时还要对企业商家进行法规教育,提高其自律和责任意识。当然,从长远看,最关键也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用法规标准说话。要根据市场变化尽快建立和完善具有针对性的产品或服务标准,填补空白,堵住漏洞。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加大对不法商家的惩处力度,让法律之剑的威慑力充分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