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正好,行走在邹城市太平镇采煤塌陷区,杨柳吐翠、阡陌纵横,整齐划一的现代化珍珠养殖基地坐落于此。眼下,正是兖矿清湖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800亩新一茬珍珠收获的时候。
“这茬珍珠品相好,体量和光泽达标的一颗能卖到一两千元,小的按斤卖,市场价基本也在三四千元左右。”兖矿清湖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职工陈容迪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山东最大的采煤塌陷区在邹城,塌陷水域达2万亩。“原来这片塌陷区臭水横流、杂草丛生,和现在真是天壤之别。”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科科员张浩说,2013年,邹城启动了塌陷水域生态修复,最初只是简单将积水浅的区域回填复垦成耕地,积水深的区域则改造成鱼塘,承包给村民搞养殖。
“这种修复方式经济效益低,水体还出现了富营养化加重的趋势。”张浩说,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多方调研,最终敲定了“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的生态治理模式。
“我们刚到邹城时,很多养殖户都说这些塌陷地连鱼都养不活,怎么能养出金贵的珍珠?”初到邹城,兖矿清湖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费林江也对项目进展感到担忧。带着养殖户的疑问,通过实地走访,他们发现鱼常年养不活,主要原因是养殖户投放肥料过度,造成了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生态链失衡。
“邹城遇到的困境正是我们公司研究解决的方向。”费林江表示,在来邹城之前,他们已经在杭州、绍兴等地积累了大量成功利用养殖河蚌进行水体治理的经验。
“河蚌是一种水体滤食性环保动物,主要滤食浮游生物、藻类、腐烂碎屑、细菌等,适温季节每只3龄河蚌一天能滤水50升,以10万只蚌为例,其滤水能力每小时可达200立方米,可以说河蚌是一台‘活体纯净水制造机’。”费林江说。
2019年9月,浙江清湖集团带着“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技术来到这里,启动了邹城塌陷区的生态修复治理工作,走上了一条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采煤塌陷地治理道路。
兖矿清湖生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吴成华介绍,所谓生物链治水就是先将池底的黑臭水、有机质抽到繁藻池,再通过微生物技术把有机质转化成藻类可以吸收的无机盐,进而培养出适合投喂珍珠蚌的藻类。该技术的特点是在水体治理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试剂,在水体建立一个稳定的纯生态食物链系统,从而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
“这一小瓶藻类在市场上起码能卖到30元到40元。为了养出高品质珍珠,我们直接把它投喂给珍珠蚌。”吴成华说,他们采取自动化管网格式养殖技术,在蚌壳适当位置钻孔并插入滴管,通过类似“打点滴”的形式向河蚌精准输送藻类,并且在喂食河蚌时给每一只河蚌留出饥饿空间,让河蚌发挥自身可以过滤纳米级粒子的优势过滤池塘水体,从而改善水质。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挂养河蚌100多万只,全部投产后,年出产淡水珍珠5000公斤,产值超千万元,围绕珍珠养殖形成的服装、首饰、艺术品加工等产业,也在加速布局,昔日的塌陷地摇身变成了当地发展的“聚宝盆”。该治理模式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