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15日讯(记者 苏兰)4月15日,在迎来第六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以下简称《生物安全法》)开始施行。“4月15日恰逢《生物安全法》正式实施,海关总署动植司联合我馆共同举办国门生物安全展,同时适应疫情常态化时期文博发展模式,还开发了一系列云直播、云看展、云讲座、云课程,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推广,会同北京市学生活动中心邀请各中小学组织参观,扩大社会影响。”中国海关博物馆副馆长李海勇在国门生物安全展现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获悉,“4﹒15”国门生物安全展由海关总署动植物检疫司同海关博物馆联合共同举办。海关总署张际文副署长、韩森总工程师,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院士陈薇,海关总署动植司、博物馆、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团区委、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有关领导以及北京汇文小学的师生代表参观了展览。
据悉,此次活动从全国海关系统征集了大量口岸截获的动植物标本和图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加强国门生物安全宣传,提升海关动植物检疫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人人关注国门生物安全,人人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良好社会共治氛围。
海关动植物检疫司副司长王益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物安全法》颁布后,为进一步强化动植物疫情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工作,海关总署自上而下,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健全工作机制,印发《国门生物安全监测计划》。此外,海关总署还建立了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对在检疫工作中发现的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和重要外来入侵物种,在风险分析基础上,启动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采取严格检疫处理,限定入境口岸、限制入境、禁止进境等措施,有效防范有害生物和外来物种传入。
“通过上述措施,全国海关在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截获了大量外来有害生物,在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的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今年1季度,全国海关在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204种1.4万余次,在邮件、快件、进境旅客携带物等非贸渠道截获外来物种710种1749批次,切实维护了国门生物安全。”王益愚说。
另据了解,主办方在展览现场举行了“国门安全进校园”——未来公民教育活动启动仪式。李海勇介绍说,中国海关博物馆作为海关总署直属国家级行业博物馆,肩负着宣传海关工作、普及海关知识的重要使命。开馆以来,我们以“让海关走进公众、让公众走近海关”为目标,以移动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工厂、进军营、进海关扶贫点”为抓手,举办“通关小达人——进出境旅客行李检查展”“禁毒小卫士——海关查缉走私毒品展”“国门小卫士——海关查缉走私展”等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科普类展览,受到了好评。
众所周知,最好的教育是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现场采访了解到,全国海关持续坚持开展国门安全科普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这样的展览太好了。通过海关叔叔阿姨的讲解,让我们懂得了很多我们喜欢的动植物是不能随便带入境的,它们会给我们的生物安全带来潜在危害,甚至影响我们国家的生物物种的安全”。北京汇文小学四年级学生代表高同学说,通过参观受益特别多,希望以后经常参加这样的展览活动,学到更多的国门生物安全知识,将来自己能够成为一名“国门卫士小达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国门安全知识,守护我们的家园。
上海海关农艺师张宁告诉记者,海关从2015年就开展国门安全知识的科普活动,在上海、北京等许多地方开展普及国门安全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时候看到有的中小学生对自己的家人说,这种水果不能带,那种小熊不能邮寄,它们携带危险物种的潜在危害,要把这些拒之于国门外,否则会影响咱们国家的生态环境……看到这样的场景,深深感到现在的孩子们的知识面越来越丰富,我们未来的国民素质不断在提升。守护国门生物安全,大家都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