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松伟见过“大风大浪”。作为一名和海浪“战斗”了20年的科学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盛松伟和团队经过9年的不断改进,发明了一个被称为“鹰头”的吸波浮体。它可以在深海捕获波浪能,并将极不稳定的波浪能转化成稳定的电能。近日,盛松伟荣获“2020南粤工匠”荣誉称号。“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更属于坚守波浪能研究一线的团队。”他说。
曾穿着两件救生衣“跳船”
2002年,盛松伟来到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工作,开启了他的“波浪能”研究。“波浪能是一种极不稳定的能源,具有随机性、多向性、往复性等特点,这导致其很难转化成电能。”盛松伟介绍,广州能源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进行波浪能转换研究,42年来,5代研发人倾注了心血和汗水。同时,波浪能转换研究也经历了从近岸到近海再到深海的发展,波浪能发电装置也完成了从岸式到漂浮式再到鹰式发电装置的升级。
波浪有波峰和波谷,盛松伟的波浪能研究也遇到过许多波峰和波谷。“2006年时最困难,当时团队只剩3个人了。”盛松伟说,那是他从业以来遇到的首个大波谷。“我们每年有一半时间在出差,不是在海上,就是在去大海的路上。我们想从国外引进一台波浪能发电装置做研究,却遭遇技术封锁。”他说,由于缺乏可借鉴的案例,他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虽然也会迷茫,但我一直坚信这个事业一定是国家未来需要的。”盛松伟说,为了调试装置、记录数据、观察设备,他和同事在海上一待就是几个月。在去年的一次海上试验中,预报显示,有7个台风正朝发电装置袭来。“我和同事在台风来之前登上平台进行防风作业,工作完已是凌晨2点,风浪已经起来了。”
盛松伟说,当时海面一片漆黑,他联系附近岛屿的一艘渔船前来营救。他们每人穿了两件救生衣,从发电平台跳向摇摆的渔船。“一位同事掉进大海,我们用救生绳救起了他。”而这样的凶险时刻,盛松伟遇到过五六次。
实海况发电效率国际领先
什么叫鹰式波浪能发电平台?“发电平台有三个弧度,看起来特别像鹰嘴。”盛松伟笑着解释。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海浪来临时,波浪能装置随着海浪波动,像“鹰嘴”一样将波浪能“啄入嚢中”,转化为液压能后,最终转化为稳定的电能。
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推进,盛松伟和团队也迎来了事业的波峰。他和团队研发的鹰式波浪能发电技术、半潜式深远海波浪能养殖平台获得多个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和国际船级社认证,建成了10kW概念样机“鹰式一号”、100kW工程样机“万山号”、260kW海上波-光-储-淡多能互补平台和全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旅游平台“澎湖号”。
此外,在盛松伟的带领下,2020年6月30日,我国首台500kW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正式交付。他和团队突破了波浪能装置无法长期稳定发电的瓶颈,实海况发电效率国际领先。为保证波浪能装置能早日为远海岛礁并网供电,盛松伟率领团队在大浪下完成海底电缆铺设和并网调试,实现在远海利用波浪能为岛礁供电。“我们已获国家海洋局支持建造我国首个、亚洲领先、国际一流的兆瓦级波浪能示范场,可满足1000人岛屿用电需求。”
目前,盛松伟和团队正在设计单机1兆瓦的波浪能发电装置,该装置计划于明年年底前投用。“惊涛骇浪,稳若泰山。”这八个字是盛松伟对波浪能研究的最深体会,他会继续和团队一起“逐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