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支持新型消费发展,对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全面促进消费、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融资、强化财政支持等24条措施,进一步培育新型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今日本报就此展开报道。
近年来,我国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成为激发国内消费潜力的重要力量。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联合发布《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加强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融资、强化财政支持等24条措施,进一步培育新型消费,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市场人士认为,新型消费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培育新型消费企业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消费需求回暖,带动经济增长。财政支持为加快促进新型消费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资本市场可以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为新型消费企业提供便捷的直接融资服务;金融机构则在支持新型消费发展方面大有可为。
年内新型消费领域企业
IPO和再融资规模近千亿元
在引导社会资本融资方面,《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首发上市和再融资募集资金,或到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公司债、可转债及资产支持证券融资,拓展新型消费领域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用于新型消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在支持新型消费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资本市场资源正逐渐向新型消费领域集聚。《证券日报》记者据Wind资讯数据梳理,今年以来截至3月26日,新型消费领域企业IPO和再融资规模达968.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23%。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为新型消费提供了多方面融资渠道。在政策引导下,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不断开拓新型消费领域的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新股、公司债券、可转债及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
“2020年新型消费领域企业IPO和再融资规模超过400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0%。资源持续向新型消费行业集中,相关企业得以快速发展,在融资规模上同比大幅提升。”陈雳如是说。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3月26日,今年以来,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运输、食品饮料与烟草、软件与服务、耐用消费品与服装、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零售业、食品与主要用品零售Ⅱ、消费者服务Ⅱ、家庭与个人用品等10个与新型消费相关的板块中,20家公司成功实现IPO,合计首发募资169.03亿元,31家公司实施了再融资,规模合计为798.98亿元。即新型消费企业IPO和再融资规模合计968.01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6.23%。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新消费的供给侧来看,企业可以通过上市、定增、发债等方式获得直接融资,进行技术研发、平台整合、市场营销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企业也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从需求侧来看,面向消费者的各种形式的消费金融产品可以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激发需求潜力。另外,目前很多新型消费的价值链是国际化的,一些外资也想参与中国的消费市场,所以在国内外利差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海外资本市场获得一部分低成本融资支持。
近年来,新型消费发展迅速,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在社会消费中占比持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和2020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分别为70198亿元、85239亿元和97590亿元,同比增长25.4%、19.5%和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8.4%、20.7%和24.9%。
自去年以来,中央层面已多次发声加快发展新型消费。去年9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带动新型消费的措施,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去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提出,拓展新型消费领域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新股、发行公司债券、新三板挂牌等方式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新型消费也被纳入“十四五”规划。近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培育新型消费,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鼓励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去年,在线下接触型消费受阻的情况下,新型消费实现逆势增长,成为消费的最大亮点。”陈雳表示,新型消费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拉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改善民生、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网络数字技术的新型消费潜力正在加速释放。新型消费的发展有助于推动我国消费需求回暖,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新型消费模式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资本市场具有良好的敏锐性,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无形的手”的作用,更好推动新型消费领域发展。
胡麒牧表示,新型消费领域的平台经济特征比较明显,初创企业的现金流一般都是负的。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首先是获得现金流的补充,让企业在没有实现盈利时依然能持续改进技术、拓展市场份额;第二是资源的整合。平台经济能顺畅运行,需要形成商业生态,也就是除了主平台之外,各种信息处理、结算、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系统都要同步配套,而一般单个平台没有能力通过自主研发建立所有系统,最高效的方式往往是通过战略合作、交叉持股、并购重组等方式来构建商业生态,资本市场为这种整合提供了平台。
金融机构助力新型消费
信贷支持空间大
此次发布的《方案》在加强金融支持方面也为金融机构划定了重点工作。《方案》提出,“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管控有效和商业可持续的基础上,审慎规范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加大对新型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新型消费的培育需要资金的支持和金融的融通。在审慎规范的前提下,金融机构在支持新型消费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金融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为新型消费和互联网场景下的业务开展和资金运用提供保障。只有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在资金的支持下得以完善,新型消费成本和价格降了下来,新型消费才能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同时,金融机构可以进一步优化移动支付的收费,降低中小商户成本。
对于目前信贷支持新型消费的情况,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消费需求端看,近几年来消费金融与消费的融合、触达消费者的程度以及监管政策的改革,都促进了消费金融的发展,这是新型消费信贷支持的基础。与新型消费结合最紧密的应该是各大电商以支付为主要场景的线上消费金融产品,其次应该是近两年快速扩张的消费金融公司群体,但同时也受到了更多监管限制。从消费供给端看,提供新型消费的企业大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这些企业分化较明显,大型企业能够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却并不多,更多的企业依靠股权投资进行融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田利辉认为,目前我国新型消费发展态势良好,信贷利率不断优化,融资成本不断下降。在新型消费发展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为企业这一供给端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在消费者这一需求端,我国商业银行审慎开展业务,允许有资质有能力的消费者适度进行消费贷,对于自控能力不足的消费者适度限制消费贷,进而保护消费者,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方案》在“发展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特别提出“审慎规范”。央行在2020年中国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就指出,“要高度警惕居民杠杆率过快上升的透支效应和潜在风险,不宜依赖消费金融扩大消费”。
对此,陶金表示,新型消费领域摆脱不了消费这个大概念。既然是消费,本质上应该以居民收入为基础,过度发展消费金融在宏观上造成杠杆率提升,增加债务风险,微观上可能导致更多的违约事件,因此《方案》也提到要审慎规范发展新型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而不是“积极鼓励”或“大力支持”。
“加大新型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需要从供给侧入手,通过信贷支持推动企业发展,进而降低消费产品的成本,从而让新型消费品惠及千家万户。”田利辉认为,加大新型消费领域信贷支持不应过度给予消费者信用额度,要防范银行坏账的形成,就要防止个别消费者的超前消费和奢侈消费倾向,要阻止消费者进入“债务深坑”。
地方专项债支撑
新型消费公益性项目建设
《方案》提出,强化财政支持,支持省级人民政府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支撑新型消费发展、有一定收益但难以商业化合规融资的公益性项目建设。
“我国新型消费市场、消费渠道、消费模式、消费融资等随着互联网的日渐成熟和大数据的广泛普及开始进入提质升级、规范竞争、成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运用地方专项债支撑新型消费发展是地方专项债使用范围的再次扩大,一方面可以通过债券项目增加政府投资出口,形成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弥补网点消费、社区消费的堵点难点,通过衣食住行、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一系列线上线下服务无缝对接,延长消费服务产业链条,实现民生服务的便利化数字化智能化。
“相比于‘铁公基’方面的投资而言,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和市场型建设方面的投资并不多,包括新型消费领域的公共服务发展还不充分,因此有必要补齐这一短板,今年把地方政府专项债资金用于支撑新型消费发展的公益性项目,将有助于补齐这一短板,从而为加快促进新型消费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证券日报》记者说。
近年来,我国新型消费迅速发展,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新型消费领域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不足、服务能力偏弱等突出短板和问题。去年我国安排新增专项债额度3.75万亿元,资金投向之一是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即主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今年我国安排新增专项债额度3.65万亿元,继续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
“地方专项债用于相关公益性项目建设,应该包括新零售、互联网医疗、数字化文旅、在线教育等服务消费的线上线下融合机制,畅通供应链和农产品流通的制度体系,支撑新型消费的技术装备、网络网点等新型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刘向东说。
张依群也认为,支持新消费,地方专项债应该投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如集贸市场、商业网点、餐饮娱乐等传统消费的在线升级改造和配送服务项目,同时还包括网上教育、网络培训、便捷出行、社区服务、医疗救助、疫苗接种等新型消费项目的落地服务。
“运用地方专项债支持新型消费市场发展,关键在于发挥政府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的基础和引导作用,培育新型消费市场和消费主体的根本在于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通过社会融资提供支撑,形成运营可持续、成本可回收、收益可覆盖的良性循环机制,切实发挥政府与市场双效作用才能实现新型消费健康发展。”张依群说。
刘向东认为,地方专项债的使用既明确投资方向而且还要确保安全有效,虽然并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但也要有一定收益,重点解决不能完全由市场解决的地方,包括难以商业化合规融资的公益性项目,切实发挥地方专项债的补短板作用。因此在使用地方专项债时,要分类设定公益性项目的使用条件,同时激发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形成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增强新型消费发展的融资能力,加快新型消费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