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9日讯 (记者朱国旺 郭文培)“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全面擘画。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举世瞩目。回首“十三五”,我国医药产业成绩如何?站在交汇点上,“十四五”医药发展蓝图如何绘就?作为特殊商品,药品、医疗器械安全该如何保障?3月4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药集团国药控股董事长于清明。他就此分享了真知灼见。
回首“十三五”:创新发展 硕果累累
于清明指出,“十三五”初期,我国药品医疗器械产业存在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产业结构亟需调整。正因如此,创新发展在“十三五”时期成为药品医疗器械产业的主基调,产业结构向高质量仿制药、生物药和创新医疗器械调整。
2016年—2020年5月,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了28个1类创新药上市,包括多个重磅药物。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实施以来,已有100项创新医疗器械上市,其中国内研发生产企业占比接近80%,国内医疗器械产业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疫苗的研发生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目前,我国批准4款新冠疫苗附条件上市。于清明介绍,国药集团向国内外供应新冠疫苗近1亿剂,接种6000多万剂次,未发现与疫苗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高度赞誉。
“医药领域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创新等,收获了满满的成果,切实为人民群众营造了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足感。”于清明告诉记者。
展望“十四五”:集聚资源 协同创新
锚定蓝图,引领未来。站在“十四五”新起点上,于清明指出,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将是大健康产业重要发展方向。
“围绕国药集团‘四梁八柱、百强万亿’创新驱动型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全生态圈的战略规划,在药品医疗器械科技研发、工业制造、商贸流通、供应保障、医药产业园区打造等各方面,积极整合资源、建立平台、寻求突破,贡献央企力量,全面服务‘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实施。”于清明表示,着眼未来,将在发展大健康全产业链、建立企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推进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攻关,以及发展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康养医养、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区等方面,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积极的探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药经验”:信息技术助力用械安全
药品、医疗器械作为特殊商品,其疗效与质量备受关注。那么,该如何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安全保障水平呢?于清明提出,维护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是相关生产企业、上市许可持有人的主体责任。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迅猛发展,进行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管理,实现产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助力。为此,他分享了“国药经验”。
近年来,作为国内领先的医药流通领域龙头企业,国药控股所属企业国控生物、国药器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其中,国药器械推出了基于医疗器械唯一标识码(UDI)的医疗器械全程追溯系统,打通了医疗器械供应链上的信息孤岛,使医疗器械从厂家、经销商到医院端实现了全程可追溯。在医疗机构,将UDI与医院的物资信息管理系统(SPD系统)、HIS管理系统结合,实现扫UDI码即可进行院内医疗器械供应链全程监管,涵盖采购、出入库、库房管理、物流配送、临床使用及结算环节,助力医院医疗器械供应链管理降本增效和质量安全。
于清明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医疗器械产业庞大、分类复杂、门槛较高,目前排在全球前列的主要是欧美日国家的企业。虽然近10年我国医疗器械长足发展,在中低端领域占据明显优势,但是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存在明显的瓶颈,需要加快形成政策引导、龙头牵引、行业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快建立企业创新联合体,协同产业链上下游推进关键技术、急需产品和整机设备的攻关,实现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是我国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重要的窗口期,国药控股将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在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完善质量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