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今年就能建好,建成后保存能力达到150万份,位居世界第一。”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需解决哪些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万建民说,首要解决的就是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问题。
“种质资源是指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且具有实际或潜在利用价值。载体包括种子、植株、根、茎、叶、花、果实。”万建民说。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发现、驯化、培育了大量作物、畜禽遗传资源和农家品种,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当前,我国已成为位居世界前列的种质资源大国,正在向种质资源强国迈进。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作物育成品种中,80%以上含有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圃资源的遗传背景。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方面,跟国外差距不大,但在对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方面,比如是否具有高产、优质等性状,还有不小的差距。”万建民说,我国成立了农业农村部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保存资源总量突破52万份,位居世界第二,但目前完成资源精准鉴定的不到1.5万份。
万建民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重点攻克并建设高通量、规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鉴定平台,发掘携带优异基因资源种质材料,定向改良创制高产、优质、抗逆、养分高效利用的新种质。
据悉,新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设计保存容量150万份,是现有种质资源库的近4倍。“目前,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正在加紧建设中。”万建民说。
(科技日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