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夜色渐退,黎明即至。
此刻,破晓时分。
武钢智能生产线上,滚滚涌出火热的钢铁;巍巍三峡大坝内,源源而生的绿色电能,澎湃着中国经济;电信机房里,跳动的指示灯,脉动着数字化的浪潮;武汉北编组站内,东西南北的货物汇聚武汉,“整编”走向四方……
不停的生产线、不歇的岗位,传递出坚守的奉献,汇聚着中国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静待黎明破晓时,迎来彼岸花开绽。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进这特殊的“破晓时分”。
2月10日4时58分,中国宝武集团宝钢股份武钢有限公司厂区,红灯笼格外耀眼。
循着煤气管线走进条材厂,连铸机正自动运转。“咔擦”声中,摆剪精准切断铸坯头部,火红滚烫的钢坯沿着辊道,平稳钻进均热炉。
这一幕,顺着5G网络,同步映入操控中心工作人员的眼中。
智能炼钢现场,工人们不再铁灰满面、汗流浃背,他们端坐在装有100多块屏幕的现代化操控中心里,从容、高效。
下班后洗澡再回家的习惯改了
CSP(转炉—薄板坯连铸连轧),武钢有限公司最核心生产线之一,距离武钢一号高炉不到四百米。1958年9月13日,一号高炉——新中国建设的首个大型钢铁基地的第一座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2019年10月14日,一号高炉停炉,永久退出生产。
敢叫日月换新天,始终是共和国钢铁长子血脉相传的奋斗基因。在武钢,炼铁、炼钢、热轧等主要厂区正在变身“无人工厂”。去年1月,CSP生产线建成华中首个5G云网融合智慧钢厂示范项目。
5时19分,CSP操控中心带班队长王占武,手握对讲机,双眼盯着大屏幕上的实时画面,工作服纤尘不染。
17年前,24岁的王占武进入武钢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浇钢工,负责钢水浇成铸坯的工序——每隔几分钟,他就要用铁锹,向炉内推入约1公斤重的保护渣。一身汗臭,衣服黢黑,只见牙齿雪白,这是当年炼钢工人的形象。
那时,王占武有4套工作服,每次下班都得换一套。“下班前必须先洗澡,不然太脏,不敢换便装。”
17年里,武钢历经机械化、自动化,而今开始步入智能化,王占武手中的铁锹,逐渐被机械臂、鼠标取代。5G智慧钢厂启用后,炼钢工人更是和转炉、连铸机、轧钢机之间产生了“距离”:在电脑屏幕上轻点鼠标,就能实现一键炼钢。
如今,王占武的工装减少到2套,每周换洗一次,就连下班后洗澡再回家的习惯也改了。
工序协作不再靠“喊”
“1、2、3……设备启动!”6时36分,CSP操控中心操作人员魏天威通过电脑屏幕和对讲机,从容指挥1号连铸机开浇。
实时视频显示,此时钢水1556℃。开浇是连铸关键工序,开浇是否顺利,决定了一炉钢水能否浇铸成钢坯。以前开浇协作,工人要么来回跑动,要么扯着嗓子喊,既紧张又辛苦。眼下的魏天威,语气平缓,神态自若。
调度员李荆今年53岁,已在武钢工作35年,先后干过平炉配料工、脱硫工。“平炉时代最苦,6个平炉交叉作业,要联系火车备料,精神高度紧张,出不得一点错,一个班下来起码接打100多个电话。”
自从引进5G技术,炼钢、轧钢、成品出厂等生产信息和数据,都能实时呈现在CSP操控中心的屏幕上。李荆不用打电话,就能知道出钢时间、铸机浇钢状态、拉坯速度、轧钢位置等信息。
李荆说,万一出现故障,还能通过5G+AR远程系统请专家“诊断”故障,实时指导解决。
未来,坐在转炉边喝茶
6点48分,窗外蒙蒙亮。穿梭CSP近2公里的生产线,钢炉依旧灼热,但已没有扑面而来的粉尘。CSP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绿色环保,该车间使用除尘设备,清扫转炉高层框架平台漏料扬尘。“目前正在规划机器人自动清扫项目,未来在平台上,工人们坐下喝杯茶不再是梦想。”
CSP相关负责人介绍,继2019年上马67个智慧制造项目后,武钢有限推进无人化、集控化、一键化、可视化,建成炼铁、炼钢、CSP、热轧四个操控中心。有了5G智能助力,产线喜讯频传。1月,轧钢乙班作业区单班连续轧制出口极薄材(厚度≤1.2mm)124块,一举创下极薄材连续轧制块数、极薄材比例和小时产量三项生产纪录,实现开门红。
智能炼钢,只是武钢一路创不断新的新故事。从诞生起,武钢就不停地书写着中国钢铁、中国制造的新篇章:作为新中国建设的首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70年代从日本引进硅钢生产线“一米七”轧机,之后一路攻关,攻克冷轧带钢生产线防塌卷技术这一国际技术难题,实现技术反向输出日本;研发出低温取向硅钢,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硅钢生产强国……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 李源 通讯员 程琳 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