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储能行业的市场化前奏才刚刚已经响起,龙头产能的规模化较量已然开战。而大手笔扩产之后,电池企业收获的将是提前上岸的入场券还是船只搁浅的警告,值得观看。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NESA)对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46.1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22%,同比增长30%。这其中,市场增量主要来自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73GW,同比增长75%。
由于电化学储能具有响应速度快、技术相对成熟、能量密度大、转换效率高等特点,随着电池材料规模效应逐渐加深和成本逐渐降低,以及行业政策持续利好、新能源汽车加速放量,电化学储能已然进入快速增长期,并成为储能项目市场增量的主流。
(资料图片)
随着储能产业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周期,一条“长坡厚雪”的超级赛道正在形成。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8日,仅今年年内,就有26个与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有关的扩产项目公布,它们的投资额合计将超2900亿元,产能合计达820GWh。
军备竞赛,唯快不破
新型储能正在从“配角”走向“主角”。
英大证券今年5月的储能行业深度报告指出,锂离子电池储能正处于超级爆发周期。“当前铁锂储能成本较高,但在海外高电价地区已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铁锂电池是当前应用最成熟的电化学储能,预计随着成本降低以及循环寿命的提高,经济性将不断提升。”
在此风口下,产业链大战一触即发,最近三起储能电池扩产事件的投资规模甚至都达到了“百亿元”级别。
欣旺达(300207.SZ)规划投资213亿元用于50GWh的动力电池及储能电池产能项目,孚能科技(688567.SH)规划了24GWh磷酸铁锂电池项目,尽管未说明投资金额,但公司也坦言“预计本项目投资金额较大”。
亿纬锂能9月28日公告,拟投资100亿用于建设40GWh的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亿纬锂能证券事务代表处,咨询具体产能分配情况。公司相关人士表示,该项目才刚刚启动,具体还需要再规划。另外,斥资百亿投资储能项目归因于当前储能行业较为景气,同时该公司在储能领域已布局多年。
据行业咨询机构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最新预测数据,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包括电力系统储能、通信储能、便携式储能等各类储能应用场景)将达到476GWh,2021至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超60%;家用储能市场方面,GGII预计2025年全球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0GWh,较2021年增长约14.6倍。
GGII指出,这其中,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欧洲电价大幅高企、欧美日澳等地区税收减免等政策逐步落地以及北美电网系统设施老旧、亚非拉地区缺乏强大电力设施建设投入引发的居民紧急备电需求等。
海外市场风口正起的当下,国内风光强制配储也为储能市场进一步放量提供了海量的需求。2021年至今,全国共有24个省区发布了新能源配储政策。
因此,储能电池生产最先吸引的就是有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经验的企业。
一方面,储能赛道尚未出现绝对的龙头;另一方面,动力电池企业在人才、技术、生产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业内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者在技术和制造工艺上接近,可以共用产线。”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截至9月27日,就有26个与储能电池及动力电池生产制造有关的扩产项目公布,它们的投资额合计将超2900亿元,产能合计达820GWh,这其中的参与者正是以动力电池的玩家为主。
仅亿纬锂能(300014.SZ)一家就在年内包揽了五个与储能电池项目相关的投资规划。而上市公司宁德时代(300750.SZ)、欣旺达,即将上市的中创新航,以及未上市的海辰储能、力神电池、宝丰集团等均有百亿元级项目现身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派能科技(688063.SH)和鹏辉能源(300438.SZ)此前还发布了定增方案,寻求扩产储能电池等项目的资金补充。日前,两公司分别对问询函回复——两家储能电池厂商各自认为,到2025年,将分别有约11GWh和6.17GWh的产能缺口。
派能科技在上交所的审核问询函回复中表示,预计自身家用储能和非家用储能市场的全球市场份额到2025年将分别达到14%和1%。届时,其储能产品的销售量将分别达到14GWh和3.8GWh。派能科技由此判断,到2025年,将约有11至12GWh的产能缺口。
“公司拟通过实施本次募投项目新增年产10GWh电芯产能,考虑项目建设及产能爬坡等,计划于未来3-4年逐步达产。”派能科技在公告中指出。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道理在本轮储能扩产潮中同样成立。
今年5月30日,宁德时代广东瑞庆时代动力电池一工厂投产,首期投资120亿元,规划建设设计产能25GWh。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覆盖动力电池、储能应用的全产业链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历时14个月。
如此的产业竞赛还在另一动力电池龙头中创新航上发生。作为动力电池出货量前三,中创新航成功闯关联交所,终于迎来“涅槃”。
9月25日,中创新航对外表示,中创新航成都基地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新产线陆续建成投产,成都基地一期项目首批产品成功下线。据悉,该公司已经在常州、厦门、成都、武汉、合肥、江门、眉山等多地设立了产业基地。去年11月,中创新航规划产能从原来的2025年实现300GWh的目标提升为500GWh。
此外,国轩高科(002074.SZ)、珠海冠宇(688772.SH)、德赛电池(000049.SZ)等也已启动了储能电池的产能规划。
“公司储能电芯业务总规划产能20GWh,其中一期投资16亿元建设的4GWh产能力争在2023年一季度正式投产运营。”德赛电池在8月26日的调研活动信息中披露。
激战正酣,龙头联手
就储能行业的产能规模空间而言,计量单位正在不断刷新。
2018年,电化学储能年度新增容量市场规模首次进入了GWh时代。短短四年之后,2022年,电化学储能电站单个项目的装机容量便可达到GWh级。而TWh级产能的时代正在从想象走进现实——有媒体报道称,中创新航2030年的规划产能将达1TWh。
《2022中国储能产业创新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写道,“新能源汽车企业已步入1-N发展阶段,而储能正处于0-1阶段。”
《白皮书》将新能源汽车与储能产业类比称,新能源汽车产业经历了快速起步期、过热膨胀期,近几年受补贴退坡影响,经历了行业出清阶段。2021年是行业从出清期步入成长早期的拐点,产业将进入市场驱动、稳步成长阶段。而类似于2016至2017年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储能行业正处于0到1阶段,临近商业爆发期拐点,有望从示范性应用转向运营性应用。
不过,大战之前,行业的头部精英已抢先一步进入规模化竞争的阶段,龙头之间正上演一场场扩产酣战。
据公开信息,2021年以来,宁德时代已公告的新增动力类锂电池及储能类锂电池产能项目满产后预计释放产能将达353GWh;而亿纬锂能的规划产能将是299.5GWh。
不过,激进扩张之后,上下游间是否能够及时匹配,还将是未来行业需要面对的问题。上述从业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了市场隐忧。“原材料供应肯定存在一定的风险,未来产能利用率不可能很高,上下游衔接也不是同步进行的,都有周期差。”
与此同时,储能也是一个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电芯、变流器以及管理系统等产业链不同环节间存在一定的技术壁垒。因此,多数企业在致力于成为专业化厂商的同时,也开始谋求上下游间多种形式的合作。
9月17日晚,亿纬锂能公告子公司亿纬动力与固德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电池相关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继续整合资源,发挥亿纬动力电池技术和制造经验,利用双方各自在技术、供应保障及市场方面的优势,开展能源领域的战略合作。
对于本次合作,亿纬动力表示,目前,公司已是固德威合格供应商,本次签约体现了对公司供货能力和资格的认可,提升了公司在储能行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对完善公司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起龙头间的牵手是中创新航与天齐锂业(002466.SZ)。去年11月,中航锂能更名为中创新航,一路高歌猛进,闯关联交所。
9月21日晚,天齐锂业公告,全资子公司拟使用自有资金不超过1亿美元,作为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中创新航在联交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份。
而今年5月,天齐锂业H股上市前夕,其也与中创新航签署了《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和《碳酸锂供应框架协议》,双方计划在锂电产业链各个环节展开相关合作。同时,中创新航亦作为基石投资人,投资约5000万美元参与了天齐锂业的H股发行。
至此,两家公司也将实现交叉持股。截至目前,中创新航也是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中,少数与上游锂业龙头达成如此深度合作的电池企业。
日前,GGII公布了2022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TOP5。从今年上半年储能锂电池总出货量来看,宁德时代居首位,比亚迪紧随其后,鹏辉能源、亿纬锂能并列第三,第四名为瑞浦兰钧,第五名为中创新航。
逐渐化身新能源赛道投资主角的储能产业,正迈向万亿市场空间。而储能电池也将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不过,从0到1的起步阶段,换挡超车一事在商战中也不乏出现。储能锂电池的市场格局将是龙头独领风骚还是百花齐放,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