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以流量密码擦亮千年商都“金字招牌”
千年商都,商脉传承,长盛不衰。
2021年7月19日,广州市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作为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中的唯一非直辖市城市、华南城市,广州的消费层级、消费品质、聚集全球消费资源、引领国际消费新潮流以及构建新型消费体系等方面要素得到充分肯定。
这份新荣誉,蕴藏着广州作为千年商都的澎湃活力,更见证了广州商贸过去十年的成长。
坚实的发展基石,为广州商贸持续领跑提供保障。
2021年,广州社零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国内城市中两项指标双破万亿的第三城;城镇人均消费支出47162元,展现出市场的强大韧性与活力;国际会展之都建设取得新进展,展览新落户数量创新高……一项项实现历史性突破的商贸业核心指标,见证着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发展继续位居全国前列。
去年10月,第130届广交会首次于琶洲会展中心开创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的先河;12月,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举行,这也是该会议第三次在广州举办。一系列品牌化高端化的展会,见证了广州作为国际重要会展中心城市推进会展业品牌化、数字化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锚定“国际”重要方向、“消费”核心功能、“中心”关键定位。在过去十年里,广州商贸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实现消费氛围营造与品牌打造有机结合、服务能级提升与产品质量优化并重、国际范与烟火气相得益彰的良好发展局面。而今,“投资广州就是投资未来”已成为众多海内外投资方的共识。第八届中国广州国际投资年会暨首届全球独角兽CEO大会上,华润集团、北京华联、太古地产三大商业巨头均透露,将加快万象城、SKP、太古里三大地标性商业综合体在广州落户。
敏锐的创新眼光,为广州商贸谋求新机注入活力。回望十年,广州商贸勇立潮头,敢为人先探索“新业态新模式”的“流量密码”。跨境电商进口额连续8年全国第一,在全国10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城市中,广州位列各城市首位,发展总指数、发展规模指数居全国第一;直播电商规模位列全国之首。消费品进口额765.3亿元,连续三年呈增长态势……随着广州商贸与时代潮流产生碰撞,广州商贸插上“新翅膀”,彰显“新消费”魅力。
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广州商贸更新步伐也从未停止。数字经济时代,直播电商正成为新一轮商贸业发展和城市竞争的主赛道。广州抢抓机遇培育直播电商新业态,为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建设注入新动能,足不出户便实现“广货带天下,广带天下货”。
近年来,广州市服务消费支出总体规模显著扩大,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呈现增长趋势。具有坚实消费基础的广州,服务消费总支出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发布全国首个跨境电商RCEP专项政策,首创跨境电商出口退货“合包”新模式……在外贸方面,广州也积极推广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正迅猛发展,成为广州外贸进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年新起点,奋勇再出发。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美誉度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广州有新机遇,更有新目标,将全面增强对全球消费的集聚辐射力、资源配置力、创新引领力,重点推进“尚品、提质、强能、通达、美誉”五大工程的170余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案例分析
文旅+科技打造地标性“广州之夜”
中秋佳节,广州各处商场景点张灯结彩、花灯如昼。来到永庆坊,一轮圆明月高悬空中,一弯月亮桥倒映水中。抬头望去,鱼灯绚丽,宛在水中。浓烈的节日氛围折射出广州夜间经济的活力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夜间经济,夜间文化旅游正成为热门趋势。去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公示》,公布了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广东有五个旅游景区入选,其中广州的北京路、正佳广场荣誉上榜。
“9月10日至12日中秋假期三天,总计摊位数200个,客流总量约5.5万人次,预计总销售额35.4万元。”据北京路文化核心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常务副主任李延忠介绍,假期三天,北京路步行街客流总量预计达173.7万人次,同比增长5%。
作为建城2200多年来未断代的城市中轴线,北京路步行街自建成以来一直是商业繁华之地,素有“岭南第一街”美誉。如今,这条千年古街正不断顺应历史潮流、适应城市生活变革,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记者了解到,在引进国际品牌推进国际化品牌化发展的同时,北京路还注重突出本土特色,提振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其中,打造“广州之夜”品牌就是一个重点举措。
采用先进科技,打造北段骑楼舞台剧、新大新全国最大的户外裸眼 3D艺术灯光秀等近10处夜间景观,如今的北京路已成为夜间游客热门打卡点。以“周周有活动、月月有精彩”为原则,举办“时尚炫酷快闪秀”“南越卫队阵列表演”“黄飞鸿之炫光醒狮”“嫦娥奔月古筝秀”等夜间文艺表演,以文旅活动促进夜间经济。
此外,北京路通过加强夜间值勤服务,鼓励广百百货、新华书店、健民药店等北京路沿街商铺延长营业时间,节假日期间试行通宵营业不打烊,9家电影院开设凌晨深夜场,实现夜游夜购夜赏的夜间消费大循环。数据显示,目前北京路集聚夜间网红打卡点53家,夜间客流超6成,夜间消费占比超5成,成为岭南特色鲜明的地标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夜幕降临,广州的夜演、夜游、夜市、夜娱、夜购等活动接棒点亮消费活力,为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金融
广州金融业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
行走在珠江两岸,广州白鹅潭产业金融服务创新区、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重要金融功能区已初步建成,见证了广州金融十年发展的辉煌历程。如今广州金融活力竞相迸发,吸引了国有大行、全国性金融市场交易平台、广东股权交易中心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入驻,广州期货交易所注册落地并揭牌运营,更是实现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历史性突破。
过去十年来,广州金融系统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扎实推动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提供了关键支撑。
目前广州金融业总资产超过10万亿元;自2019年以来金融业已成为广州市第四大支柱产业;2021年金融业税收收入520亿元,占总税收比重为9.0%……一组组翔实的数据,彰显着广州金融发展的硬实力。
随着广州金融的崛起,实体经济发展有了充沛“活水”。十年来,广州市大力开展产融对接活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微企业及“三农”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广州市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速长期保持两位数增长。
为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广州市出台创新举措,建立财政支持的普惠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市场化转贷服务机制,截至2022年5月末,普惠机制下各合作银行累计投放普惠贷款794.3亿元、32万笔,共惠及广州地区小微市场主体11.1万余户,户均贷款56.5万元,加权平均利率为5.21%。转贷服务中心2022年度合计完成转续贷业务3112笔,金额共73.94亿元。保险资金在穗投资余额累计超过7700亿元,有力支持了广州经济转型、产业升级。
十年来,广州市金融改革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获批包括 “南沙金改15条”、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跨境理财通、QD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试点、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数字人民币试点等,FT账户在广东率先落户南沙并向全市科创企业推广,成为全国获得区域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最多的城市之一。
十年来,通过改革成立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全面履行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能;设立全国第一家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机构——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等举措,广州地方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防控成效显著。此外,广州市陆续制定涵盖市场、平台、机构、人才、环境、监管、服务等领域系列政策文件,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特色鲜明的金融政策体系。《关于支持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若干规定》实施以来,累计支出金融发展专项资金超20亿元。
案例分析
长堤金融街十年蝶变特色产业园
“十里洋场”长堤一带是现代金融发源地。近十年,地处长堤的广州民间金融街已经从骑楼下的连片小铺面摇身一变成为千年商都中心区域的金融街园区,让长堤再度回归金融本色。
2012年启动建设的广州民间金融街,是内地首个为中小微企业和居民个人提供融资借贷服务的民间金融街。“立足小微、扶持实体,做细做实普惠金融文章,是广州民间金融街的发展宗旨。”广州民间金融街党工委副书记、金融街管委会主任周芳表示,广州民间金融街围绕“一核四极”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即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机构集聚、风险防控、金融创新、对接湾区四极驱动,为广大企业和个人提供债权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
十年来,园区地方金融组织不断推出新产品,成功设计各类融资产品200余种,累计为超100万户三农、中小微企业、个人提供融资超5000亿元,较好地发挥了地方金融组织对银行业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补位作用”。
如今,长堤街区鳞次栉比的骑楼旧貌换新颜,民间金融街也不再只是“街”。近十年,800米的老街扩展为规划范围达59公顷的特色产业园区。星寰国际商业中心、丽丰国际中心等一栋栋超甲级写字楼为金融、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集聚提供了系列优质载体,吸引了万达集团、中国平安等知名企业投资入驻,民间金融企业也从园区建设之初的30家变成了752家。园区金融业增加值、税收、融资额均逐年提升,2021年实现税收约为建设首年的20倍,经济效益实现巨大飞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州民间金融街园区与港澳地区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大丰银行等港澳金融企业纷纷选择在金融街设立总部,推动海珠广场片区建设大湾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国际大都市文化金融CBD和老城市新活力最佳展示区。周芳说:“希望未来能吸引更多湾区总部企业,通过金融来服务好他们,让他们在片区内获得更好的发展。”
未来,广州民间金融街将与海珠广场片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助力大湾区总部经济集聚区建设,在载体优化、产业融合、风险防控等方面再升级,以建设“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区”为契机,深入推进“金融+产业”融合。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许晓芳、林晓丽、王楚涵 通讯员穗商务宣、张光荣、张展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