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科技日报讯 (记者郝晓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杨柯研究员团队长期从事新型医用金属材料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该团队成员任玲研究员、王海助理研究员等通过“双相壳层包裹超细等轴晶”的显微组织设计思想,同时从热力学、动力学两方面提高超细晶钛合金组织的热稳定性,并利用常规热处理与热加工的工艺组合,实现了上述显微组织的大尺寸制备,解决了超细晶钛合金制备加工难、组织稳定性差的两大瓶颈问题,获得了性能优异和热稳定性高的超细晶含铜钛合金。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
近年来,杨柯团队一直致力于含铜钛合金的结构与生物功能一体化研究与应用。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团队提出“共析元素合金化—淬火—热变形”(EQD)的超细晶含铜钛合金的制备策略,实现了双相壳层包裹超细等轴晶的显微组织的设计思想。该策略通过常规的热加工设备实现了α-Ti晶粒尺寸在90—500纳米范围内的超细晶Ti6Al4V-5Cu合金的大尺寸制备。与此同时,利用热变形过程中形成的β/Ti2Cu双相蜂窝壳结构包覆α晶粒,显著提高了超细等轴晶组织的热稳定性,使材料的失稳温度提高至973开尔文。该合金的室温拉伸强度最高达到1500兆帕,延伸率超过10%。在923开尔文和应变速率为每分钟15毫米条件下,其拉伸延伸率超过1000%,实现了超塑性变形。此外,该合金在高温拉伸的热力耦合条件下未发生晶粒的粗化长大。该EQD策略不仅实现了TiCu、TiZrCu等其他钛合金的高性能、高热稳定性超细晶组织的制备,并已经应用于包括钢铁材料在内的其他合金体系中,为超细晶金属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途径,对超细晶金属材料的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