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然玉
最近几年,盲盒深受年轻人喜爱。近日,记者注意到,在某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开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为主题的视频。视频制作者表示,这些行李箱有的是长期滞留在机场、火车站无人领取的;有的是租客抵押给房主的;还有说是从学校流转出来的学生不要的行李箱。它们大多从某闲置物品交易平台上淘来,价格从几十到上千元不等。视频中,有的人从行李箱中“淘出”了一堆二手衣服,有的人“淘出”了手机、化妆品甚至奢侈品牌项链。(澎湃新闻)
从大趋势看,“盲盒热”渐有退潮之势。以往那种“万物皆可盲盒”的疯狂,逐步归于理性。然而,在个别细分领域,一些“独辟蹊径”的盲盒品类,反倒逆势走红,比如说“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显然属于其列。当然了,此类玩法也非新鲜事物,不过是以往“快递盲盒”的一个翻版而已。“行李箱盲盒”之所以能让不少人乐此不疲,除了有盲盒特有的“以小博大”的赌博属性外,更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投合了人性深处那种隐秘的窥私欲。而这,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
就算自欺欺人说成是“开盲盒”,但此类行为的本质,仍是“擅自打开他人的行李箱”。整个过程,很有一番偷偷摸摸、偷窥隐私的“刺激感”。对此,买卖双方可谓是心照不宣。有些卖家公然以“女学生行李箱”“女租客行李”为营销噱头,正是深谙此道,投其所好。从市场行情来看,一个粉红系、贴满可爱贴纸的行李箱盲盒,总是售价不菲。一切难免引人遐想,买家到底所为何来,彼此心知肚明,只是看破不说破罢了。
“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一方面激发起了买家猎奇、博彩心理,另一方面也迎合了部分人的恶俗趣味。在各类开箱视频的烘托渲染下,各种“收获”“惊喜”层出不穷,真假难辨,撩拨人心。于是乎,不少人深陷想象之中,肾上腺素飙升,不知不觉就中招入坑了。因为这种情绪化的直觉冲动,很多本该一眼看穿的逻辑硬伤,自然就被轻易忽略了。比如说,“并没有那么多无主行李箱”“弃掉不要的行李箱多半没什么好东西”——基于常识,这些道理原本是很好理解的。
大量出现的所谓“无主行李箱”,本身就是疑点重重的。其间,很难有多少可信度可言。贪小便宜吃大亏,屡见不鲜。是生活有多无聊,才会想到去他人的行李箱里淘换“宝贝”?各式各样的“无人认领行李箱盲盒”,每一个都写着“愿者上钩”。那些浮想联翩、心头小鹿乱撞的买家,到头来十有八九是会大失所望的。对“行李箱盲盒”失望,更是对自己失望。
关键词: